文言文句式
(2010-02-26 13:23:53)
标签:
宾语文言文句式介词项王豫州教育语文 |
分类: 语文教学-基础 |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⑵荀卿,赵人。
⑶刘备天下枭雄。
⑷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小结: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
4、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被动句
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注意下面句子: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①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2、(
A、同舍生皆被绮绣
C、忠而被谤
3、( B
A、行将为人所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B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
A 之二虫又何知?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定语后置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者”的后置。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用“……者”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④、"中心词+数量词
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凌万顷之茫然 。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禀告)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5、唯余马首是瞻。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未之尝闻。
8、孤帆一片日边来。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蒙后省。
(3)对话省。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3、修饰语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③屠惧,投以骨。
④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小结:以上是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小结:以上是介词宾语的省略
5、介词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②
固定句式
1、“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2、“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或者“莫非……吧?”;
3、“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4、“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5、 “……孰与……”表示疑问语气,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6、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7、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8、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9、“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