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 前 诗 歌  鉴  赏 练 习

(2010-03-11 14:10:35)
标签:

寇盗

尘沙

谪仙

梁父吟

苏轼

西山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基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2分)
(2)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1)此诗颜色多彩而又协调,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2)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填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成就的评价。苏轼是            派的代表词人;与他齐名的另一位词人是         。(2分)
(2)对这首诗的颔联,前人评论“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中三味”。你认为前人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3分)
(3)简析颈联“浮”、“动”两个字运用的妙处。(3分)
答案:(1)豪放,辛弃疾(2分)(2)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1分)“三味”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水墨画便如在目前了。(3分)
(3)“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临江泛舟所特有的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几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答: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                                                                      
答案:(1)万方多难。西山寇盗莫相侵。(2)主要内容: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议论天下形势,讽喻当朝昏君。情怀: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写景有什特点?请结合“转”“日”进行分析。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接舆”是指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五柳”则是指_________(朝代)大诗人_______,其诗文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任填一篇)。
答案:(9分)(1)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4分)(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2分)(3)东晋(或晋代)陶渊明  《桃花源记》(或《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答案:(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评分标准: (1)填对一处得1分。 (2)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3)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乡  思[宋]李觏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第一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       ”的来源。文学史上所称“唐宋八大家”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    
(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有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答案:(1)“号”;柳宗元、苏洵、苏辙(2分)
(2)答出“情景交融”1分。具体阐述(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2分。如在具体阐述中包含或暗含“情景交融”的也可得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共4分)
(3)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 “乱”字为例,简要分析诗歌物我融合的特点。(4分)
答案:(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两点各1分)
(2)三、四两句因情感物,以物体情,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
9.   台城[唐]韦庄                 寄人 [唐]张泌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概: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相思(2)同:这两首诗后半篇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为柳,后为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出离别之苦。
10.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将临,按常理事当关门闭产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11.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       、       、        、     
2.这首诗第       句和第       句动静相应,第        句和        第      句互为映衬。
3.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案:1.绿满平川  春祭笑语  雨歇鸠鸣  初日繁花 2.—   二   “春雨歇”    “杏花繁”。3.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12.           竹枝词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      ,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      ,“长刀短笠”指代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山了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繁茂 高峻2.借代 女子 男子 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13.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答案:1.边塞的艰苦。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3.自夸 贬抑4.“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5.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14.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