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望:年画过年----年画的今生前世
(2010-02-21 12:36:13)
标签:
挂年画门画四川绵竹年画尉迟敬德中国文化 |
分类: 知识文化 |
【新春故事】
>年画起源于门神?
----------------
贴年画迎新春是中国人过年的文化习俗,它不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还寄托着祈福迎祥的美好祝愿。可是你知道年画的来历吗?
一般认为,最早的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
另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在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两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因此在唐代,门神普遍传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
如今,年画已经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国“年画四大家”
----------------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
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关于年画的二三事
----------------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也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代时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曾是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时至今日,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也有年画。朝鲜的年画称为岁画,多绘于白纸上,常见有龙、虎等图案。越南的年画以儿童、风俗生活为主,色彩鲜艳,有些绘在木板上。日本的年画则有浮世绘、水墨画等形式。浮世绘多以日本神祇如七福神为题材,水墨画则常见岁寒三友(松、竹、梅)等。
[【新春趣话】
>年画之最不可不知
----------------
★从绘画上讲,梁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算是年画的先声。而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建立于1985年,它坐落在华北平原沧石路边的武强县城。而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珍藏着26幅鲁迅先生收藏的河南朱仙镇年画作品。
★最早出现出售年画的交易市场是在元代。当时著名的年画包括《寿星图》、《八仙图》以及《松鹤延年》等。
★清代光绪年间,月份牌年画出现,画面上附有十二个月年历及节令表,题材上多以美女或中国古代故事为主要形象,并画上其商品或商号,采用中国百姓所喜爱的传统年画形式,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
【新春万象】
>各地年画民俗风情
----------------
虽说挂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从南到北,各地的民俗也有自己的特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浙江民俗
浙江一带养蚕之家过年要贴《逼鼠蚕猫》、《蚕花茂盛》一类蚕房粘贴的年画。三、四月为“蚕月”,蚕很娇嫩,畏寒怕风,又怕异味污染,如有衣装不洁,烟酒恶味的人不断出入,会影响蚕的健康成长。门上若贴上上述年画,乡人便知室内在育蚕,不便乱闯了,颇有闲人止步之意。
★湖北民俗
湖北年画最有名的当属木板年画,讲究“有看头,有说头”,要把一个故事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人眼前。挂年画则没有太多讲究,大门、中堂、四条屏、斗方、灶台、灯笼等都可以挂年画。
★安徽民俗
安徽的农村流行挂这样的年画:年画中出现石榴,象征多子多孙。佛手、桃、石榴则象征幸福和长寿。因梅花分五瓣,出现梅花则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