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的骈偶文化

(2009-12-21 22:57:03)
标签:

对偶格

汉语词语

汉民族

汉语词汇

数词

文化

分类: 趣味语文
       首先,谈汉语数字文化的一个小例子。“七”和“八”这两个相邻数词连用组成汉语词语,都表贬义。例如:

七长八短、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手八脚、七嘴八舌、

七扭八歪、七高八低、七颠八倒、七上八下、七上八落、

七老八十、七喊八叫、七死八活、横七竖八、杂七杂八、

乱七八糟、乌七八糟、零七八碎、乌七八黑、

七大姑八大姨、杀七个宰八个、七个不依八个不饶、

七个打滚儿八个号丧、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 等。

以上这些语汇,都表示“不好”“不美”“不整齐”“粗俗颟顸”“多而杂乱”等贬义。但是,汉语数词“八”,与“四”连用组成汉语词语,却大多表褒义。例如:

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面八方、

四时八节、四停八当、四梁八柱 等。

以上这些四字格习用语,大多表示“全面”“完美”“安稳”等褒义。这种语言现象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究其原因,系汉民族以对称平衡为美,以不对称不平衡为不美的审美情趣之使然。

以对称平衡为美的汉民族文化,使对偶修辞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举世无双的文学形式——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只言片语着墨不多,却可以叙事写意,言志抒情;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宫观,又可用于门宅店铺、婚丧寿挽;可以说是“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汉语语汇的骈偶化是很典型的。汉民俗崇尚对称和谐,喜欢成双配对,在建筑格局、家什摆设、工艺结构、礼俗仪式等方面,都乐于选取偶骊对称、两两相对的形式。天安门前的华表、宫殿庙宇的格局、大门口的石狮子、陵墓甬道站立的石头翁仲、老式家居厅堂条案上的摆设等,都是崇尚对称和谐的典型例证。这种民俗心理在汉语词汇中当然也有典型的反映。

汉语词汇就经历了从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演变的历史过程。另外,几乎每一个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形成定型,也都经历了把原始词语进行或缩略或扩展,使之成为四字格的过程。例如: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鞭长莫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

亲厚者所痛,见仇者所快→亲痛仇快

我们在日常说话遣词造句时,习惯性地喜欢采用骈偶的词语,例如:

求爷爷-告奶奶 一把屎-一把尿神不知-鬼不觉

不显山-不露水 前怕狼-后怕虎 千不该-万不该

眼中钉,肉中刺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等。

在以对偶为美的民俗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说话写作乐于讲求骈偶。《文心雕龙"丽辞》云: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这就是说,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采用骈偶的语言形式表现思想感情。因而对偶格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都为数不少。仅举对偶格式的成语为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再如:“人马”的“马”,在古汉语中这个语素义是起作用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马”的意义已经虚化了。也许是言语习惯,中国人说到集合体的“人”,或参与战斗的“人”,一定得带上个“马”——如:

“领导班子还是原班人马”;

“课题组的人马比较整齐”等。

在以对偶为美的民俗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汉族人在遣词造句时,乐于讲求骈偶。例如:

形容某人个子高,就说“人高马大”;
形容士气高涨,就说“人欢马叫”;
叙说单位开支,就说“人吃马喂”;
形容集体实力强,就说“兵强马壮”;
形容疲倦,就说“人困马乏”;
形容打败仗,就说“人仰马翻”;
形容颓丧气馁,就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旧时宣扬封建礼教,就说“好女不嫁二夫,好马不跨双鞍”等。
其实这都是说“人”,并没有“马”的什么事。

究其原因,除了喜欢用偶句沿以成习之外,还可以窥见在华夏古代农耕社会,人与“马”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如俗语“没心没肺”,多用于谦辞,形容人想得开,不计较小事,能保持乐观达观的心态。但分析起来,“没心”虽不科学,但还说得过去;“没肺”纯粹就是“聋子的耳朵——配搭”了!

以上种种情况,足以说明:汉语在遣词造句中有追求成双配对的习俗——这就是骈偶文化在汉语中的典型反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