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怎样教?教什么?(1)--高考阅读题文章作者仅得1分

(2009-10-31 22:01:31)
标签:

高考题

格调

《管锥编》

钱钟书

福建省

分类: 校园沉思

高考阅读题文章作者仅得1分:高考能干些什么?


    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不少网民对出题人甚至高考的抨击。

    中青报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为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走出学生时代的“80后”青年回头看“考试”,别有一番理解与滋味。

    阅读成了“被阅读”?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南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当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这道题时,她一下就傻了。

    “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周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笑说。

    “这题有点难,后来对答案时发现,我基本都没有答到点上。”参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学大一学生郑钰莹说。她也在网上看到了这篇博客,并不感到惊讶,“毕竟出题人不是写文章本身的人,所以可能想的方向会不大一样,这也是现在语文阅读题的普遍现象”。

    “80后”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韩寒对此曾评论说:“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反驳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的话,那怎么解释我是高考出来的,却做不对题?”几年前是高考省前10名的周南说。

    “我当时也认为答案给的不够理想。”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老师在谈到《寂静钱钟书》最后一题时说,“现在的高中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本无法作答。”

    杨建成认为,现代文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命题者都从文本出发,只能就文本进行解读,答案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但杨建成认为:“阅读题总体来讲,还是能考察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为没考虑太周到,而致学生觉得题目太难。”

    对此周南有些异议。“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

    框架框没了“寂静钱钟书”

    “那么语文阅读考试,你的目的何在?阅读能力的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种‘发’一定要按同一个方向发吗?作者创作文章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高考阅读考试的需求来创作的。所以按照高考的框架来给出的答案,就会和框架之外的作者原意产生了差距。”周南这样解释自己的“1分”。

    韩寒在提到命题者与作者想法不一致时说:“选择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个世纪就死了,真是死无对证了。”这句话在网上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在文学水平来说,已故作者的作品已由时间证明了经典性,被选为高考文章,当然更保险。所以我一个‘80后’学生时代写的文章能被选入高考题,还是受宠若惊的。”周南说。

    “那至少应该多去理解下写文章的人的想法,不要使出题变得一定要学生用上某个答题套路。”郑钰莹说。

    旷新年教授认为,在高考导向下,“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因此命题人转变思维很重要。他建议阅读题的考查应该回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上,而不要求难求偏求细节。

    “GRE、托福等英语考试的阅读都是考纯逻辑解释题,答案是相对客观的,而现代文阅读把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放在有客观标准答案的高考里,这是否合适,值得商榷。”周南说。

    福建省高考此篇阅读的最后一题是:“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周南认为这题的初衷很好。“因为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让读者思考时代环境和个人成才的关系。但哪个回答就该打3分、哪个就该拿6分?怎么可能判定呢。我作为作者,读者如果批评我,我也会尊重他们。本来读文章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不好拿来考试的。”

    杨建成认为主观题是一种对高考“标准化”的改进。“这是探究题型,阅卷者在评阅的时候会互相讨论补充参考答案,使得评阅的标准适度放开。”

    “我写博文不是为了几败俱伤、求个无解,而是三赢。我赢了,因为我文章问出了时代环境和个人成才的关系;出题老师赢了,因为他们把这个问题付诸高考题的纸面,促使考生去思考求学过程中的问题;考生赢了,当他们面对着这道现代文阅读题——为自己谋求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一道坎时,他们也许更能体会到时代环境与个人成才之间的联系,也更能思考怎样沉下心来,摒除环境的不利因素,去奋斗,去成才。”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寻找追求大师,必然也要寻找跳出框架的思维。”周南说。据中青报

 

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圆日墓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于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息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2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声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答:


参考答案:

12. AD
13. 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4.探究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我能理解出题者的意图

    周南说自己一开始“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能作为高考题目,也是对自己文章的一个认可。”,但是细看、细做题目之后,她又调侃道:“估计我要被考生骂死了”。针对三道题,周南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题,周南认为E选项错误的原因是,他认为“好奇、惊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路人对祭奠活动的好奇,二是指钱钟书的著作本身令人惊异。所以“好奇、惊异”不光是“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也是说明现代人对钱锺书的无知。

    第二题,“乍一看题目,不知从何下手。”周南表示,他当时用“格调”一词时,没有想过要赋予这个词什么特定的内涵,只是顺手拈来。

    第三题,周云觉得出得挺好,因为出题者道出了她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即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这个时代不能产生像钱钟书这样的人。但是,周南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周南表示,他写这篇文章时,比较轻松也比较随意,只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三道题目,所以答案有所偏差。他说自己能够理解出题者出题意图及思路。他说,作为考试题目,出于一种教育目的,出题者只是在引导学生怎样从一篇文章里获取相关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