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007525
c00752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64
  • 关注人气:1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四)(31-40)

(2009-10-26 13:28:45)
标签:

教育

南风效应

权威效应

从众效应

健康

成长

定律

心理

分类: 教育心理

31、责任分散效应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是有时候人越多,事情越是没人做。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群体规范和内聚力失调时,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
    在美国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楼上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我国有句很古老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他对别人的帮助就责无旁贷,稍微具有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这种责任就会自动地分散到每个人头上,变得不确定了,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
    责任分散效应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对这种效应最好的解释。
    一个办公室里原本有三个人,每次办公室的卫生都由小张负责。后来,办公室又新来了一位同事,小张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轮流打扫卫生。两个人也配合得相当好,办公室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来的第二天早上,当同事都来上班时却发现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原来,小张和原来的同事都认为卫生应该由最后来的同事负责,而那位大学生却认为卫生已经有人负责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职的工作就行了。由此可见,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因此,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负责人,这儿出了问题找谁,那儿出了问题找谁,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想让你的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你的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否则就会出现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被很好地执行。

32、糖果效应

    如果一个人每进步一小步,就能及时得到奖励,尝到成功的滋味,就会有助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两块糖,如果谁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糖就给谁。但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每个孩子都想得两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里,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两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闭起来傻等,以抵制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那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长大后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长大后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1.成功就是在你即将放弃的那一刻
    例如,你在一个公交站台等车,车过去了一辆又一辆,但都不是你要等的那趟车。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了,你终于忍不住,去旁边坐了一辆出租车。当你刚坐上车,打开车门的一刹那,你发现你所等的那趟车正徐徐开来。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学会抵制诱惑。现代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诱惑,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事物的诱惑。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不做诱惑的俘虏,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2.当一个人表现好或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奖励
    例如,一位校长他看到一个男生用一块石头砸同学,便立刻上前制止,并要这位男生过一会儿去他的办公室。当这位校长回到办公室时,那名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校长掏出一粒糖果给男生,说:“这粒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校长又掏出一粒糖说:“这粒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老师。”那男生正想开口,校长再次掏出一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打抱不平,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这一粒也给你。”男生感动得流下了悔过的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这样去制止他。”校长面带微笑,拿出了第四粒糖果,说:“应该再奖你一粒糖,因为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糖果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例如,你可以利用糖果效应让自己放弃眼前的小利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学会抵制诱惑,在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他奖励,让他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3、自我选择效应

    选择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步都要慎重,否则很容易没有后路。
    “自我选择效应”是指:人的一生面临着很多种选择,如果你一旦选择了某条大路,就存在着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如果转向其他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因此,在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应该慎重。如果我们选择了某项职业,在从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积累起这项职业的专门技能,如果半路出家转行,必然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换羽”过程,而且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面临成千上万的雇主,因为他的可塑性大,而一个有十余年经验的技术员面临的雇主可能只有几千或者几百乃至几十甚至几个,因为他们具备的能力越来越专业化,要重塑他们就需要花更大的成本。因此,许多人为自己机会很多的人就频繁跳槽。
    然而我们也看到,频繁跳槽的人的工作都不十分稳定。原因可能在于,他们跳槽的成本常常不大,也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富于变化,路径依赖和相似性相对就弱一些,然而他们也难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不是小成本,而跳槽的收益常常需要机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一旦选择错了,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一次,某大学举行博士生入学考试。有一部分人迟到了,门口保安不让他们进。有一个人冲着保安,气愤地撕掉了准考证,然后走了。实际上,学校规定必须在八点半前进入考场,迟到了,是你的选择,谁让你不放弃睡懒觉的毛病,谁让你不选择守时的好习惯。这种不好的结果,只能怪自己,而不能埋怨别人。
    学会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像上述故事中的考生,他选择了睡懒觉,就只能放弃考博士的机会。其实,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做出慎重的选择。入学、找工作、交友、婚恋等等,都要进行选择。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与放弃,是相辅相成的,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同时也意味着选择。到图书馆看书,就意味着要放弃在其他地方玩或做其他事。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做出一些选择和放弃。有些选择,对于一个个体或者群体,关系甚为密切。人生不短不长,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选择对了,人生更加辉煌与精彩;选择错了,令人悲愁苦恼,怨恨遗憾。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学会选择。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意,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形成的对世界、对人的看法可能影响其一生,也即更易发生“选择”效应。一棵树在幼小时要扶正它是容易的,当它长大还想扶正它就很难了,因此注重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是最重要的。
    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选择和接触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人,选择那些有利于我们创造未来的工作。

34、从众效应

    个体受到群体影响的时候,往往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盲目从众,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从众效应。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从众效应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引起灾祸。例如,车流滚滚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一名偏离集体、误入敌区的战士;万众屏气静观的剧场里,一个观众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声喊叫。公众几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攻之。但是盲目从众的行为却是不可取的。
    有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忽见一长队绵延如龙,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购买什么新奇商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赶紧悄然退出队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大多数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辩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35、南风效应

    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如果两个人能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越来越热,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人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的强势让你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学学“南风”,与对方坦诚地谈谈,就一定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
    延伸到管理角度来说,管理中也存在“北风”和“南风”这两种类型的人。
    一种是北风效应。有的人企图以自己的强势来压倒别人,但是他不了解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你管理他,有时候并不一定就是你比他强,只是因为你的职务比他高而已。运用强势的手段,往往给下面的人带来的是北风效应。你想征服他,反而迫使他产生抗拒心理。
    另一种就是南风效应。有的人通过与对方交流,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你什么,你其实是在为自己做事,你需要的是自我实现,而非为他人做嫁衣。也许这种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显得管理者比较弱势,然而事实并不尽然。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把你手下的兵全部带成与你一样强势一样优秀的人,而不是以强势来把自己的兵变成任你使唤的奴才。
    同样的道理,南风效应也可以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老师在工作中如果能多一点人情味,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地通情达理地去解释分析,那么就会产生南风效应,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正如优秀教师魏书生先生说的那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和风徐徐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向你敞开心扉。
    南风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老是采用强硬的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心悦诚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握“尊重”、“信任”,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孩子看做是发展中的人。这样,孩子才乐意听取父母的建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6、增减效应

    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可以使喜欢你的人越来越喜欢你。
    心理实验研究显示: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爱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爱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自己喜爱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自己的人更受欢迎。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这说明,人际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结构,随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都希望在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好的交往效果。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呢?这就需要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所谓“增”就是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所谓“减”就是人际交往水平的降低。
    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单方面的表现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倘若我们评价他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就盲目地下结论,往往会弄巧成拙。
    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爱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例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东西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对孩子这样看不惯,那样不满意,批评不断,以致招来孩子对自己的反感。喜欢听表扬话是孩子的天性,表扬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激扬自信,从而奋发向上。所以,父母对孩子还是要多一点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这样做,教育效果会更好。
    有的父母,要么把孩子捧上天,要么把孩子批得一文不值。这样一热一冷,温差太大,势必造成孩子心理“感冒”。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批评以及情感投入,都要逐步增加或减少,任何暴冷暴热都不可取,相反会留下后遗症。
    增减效应实验证明:先批评后表扬比先表扬后批评的效果好,甚至比一直表扬的效果还好。但是,这并非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关键在于批评、表扬的内容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决定表扬、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有父母的情感、态度、方法问题,孩子的心理状态、时机、环境等原因,顺序只是技巧之一。况且,就顺序而言,有时先表扬后批评的效果也很好。总之,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双方的交往水平和相互关系,只有当双方的认知趋于一致时,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反映。人们常说,感情在交往中增进。但严格说来,并非所有交往都能达到此目的,只有有效交往才能增进感情、发展友谊,无效交往可能适得其反。什么叫有效交往?就是能使人产生愉快感觉的交往。
    例如,有的人好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善于雪中送炭;有的人与别人讲话不善于察言观色,常使对方难堪,此类交往就达不到愉快的目的。同样的交往方式,条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朋友之间坦诚相见,有利于友谊的深化,但与已有隔阂的同事直来直去地说话,常产生误解。一个人身处逆境时,有时只是一句宽慰的话,也会使他称你为莫逆之交。但“顺风”中的人,则无论你如何友善,他也未必称你为知己。所以,人际关系的水平、条件不同,交往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37、权威效应

    不要过于迷信权威人物所说的话,应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观点。
    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
    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儿,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他所说的话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使人相信其正确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平凡人物,一旦被新闻媒体炒作,也变得身价百倍,这也是新闻的权威效应产生的结果。
    因权威人物的评价,改变被评价事物的社会影响的现象也是权威效应。南朝的刘勰写出《文心雕龙》无人重视,他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审阅,沈约不予理睬。后来他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沈约。沈约阅读后给予该书的评价极高,于是《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了。这也是权威效应在起作用。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还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38、投射效应

    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那么我们不仅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别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他人。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宋朝著名才子苏东坡,与一位叫佛印的和尚相识。有一天,东坡突然在路上碰见佛印,见到佛印身上披黄袍袈裟,身材魁伟,东坡灵机一动,笑呵呵地对他说:“佛印啊,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么?”佛印一下愣住,傻傻地问:“东坡兄,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哈哈大笑一声,说:“你呀,看上去像一堆大粪。”
    佛印微微点头,接着说:“东坡兄,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么?”东坡闻声,一位佛印要以牙还牙,忙收敛了笑容,很小心地问:“你看我像什么?”只见佛印一字一句道:“东坡兄,你一袭学士长袍,满面红光,活像一尊佛啊!”话毕,深深一鞠躬。东坡听完心理揣摩:“这和尚傻不傻,连我对他的贬损之言都听不明白,还修行个啥啊?”
    东坡找来苏小妹“分享战果”,小妹听完直跺脚,连声说:“哥哥,你上当了,你被大和尚‘涮’了!”东坡一惊,忙问:“到底怎么了?”小妹说:“哥哥呀,你真糊涂!难道你不知道佛教里有句话叫‘心中有佛,见人是佛’么?大和尚在骂你‘心中有大粪,见人是大粪’呀!”东坡顿时满面羞愧,不知所云。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一些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他们身上……我们得记住,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倾向过于严重,总是以己度人,那么我们将既无法了解他人也无法了解自己。
    投射效应也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它以评价人自己的心理特征作为认知他人的标准。由于评价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种品质、性格、爱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说是强加到被评价者身上,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被评价者,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打了折扣,最终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这种类型的误差,一般称为相似误差。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39、登门槛效应

    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登门槛效应”。
    这种为达到最终目的而分步骤进行的做法之所以有如此强的作用,可能是由于个体的自我形象在某些方面起了变化而产生的。例如在上述挂招牌的实验中,主妇们原以为自己不让设立牌子,即使有人找上门也不同意要求,但是,一旦她们同意了某个实际上很难拒绝的小要求,就可能改变自己的认识。由于同意了在窗户上挂一个小牌子这个小要求,不知不觉地就加入了情愿的行列,那么,当第二个要求提出来时,就有可能跟着照做了。
    因此,答应并实现了第一个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或对活动本身的态度,由此减弱了个体对类似活动大要求的对抗心理,使个体更容易顺从第二个大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一只脚都进去了,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进去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方便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劝购,很多顾客就难以拒绝。推销员在推销商品时,并不是直接向你提出买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实现之后,才提出购买要求。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电影、一起吃饭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
    有经验的老师在做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但是,在使用这种“门槛”时老师也应注意另一种新的“门槛”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这门技术也会产生极大的效应。
    在要求别人或者下属做某件较难的事情而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同样,对于一个新人,上级不要一下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应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有进步的小要求,当他们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员工容易接受,预期目标也容易实现。这里面的心理变化是多么微妙啊!不过要记住,有的时候还是要看住自己的“门槛”的,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40、齐加尼克效应

    如果能够正视工作中的压力,合理化解压力,便可消除紧张。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对于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想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作为“白领”阶层的脑力劳动者,其工作节奏日趋紧张,心理负荷亦日益加重。特别是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所以紧张也往往是持续存在的。
    林扬是天津某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林扬自己觉得很满意,家人也非常高兴。然而随着林扬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却变得日渐焦虑,有时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他时刻处于紧张状态。
    生活中有些压力是良性的,它让我们振作。但更多的来自我们感到自己无力控制的食物的压力,则往往导致齐加尼克效应,使我们更疲劳。像林扬这样因工作压力大而时刻处于焦虑状态,就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克服压力所致的紧张,避免齐加尼克效应的干扰。
    首先,适当安排计划。若所拟的工作计划不符合实际,便会受到挫折而引起情绪紧张。有的心理学家建议,在预定工作进度表中,可安排一小段时间。每次到这段时间时,可利用它来完成先前未能做完的事情,或是着手下一步工作。这样既有助于完成计划又能感觉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工作,内心较为轻松。
    其次,真诚地对待他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应真诚坦荡,与人为善。虚伪不仅使人厌倦,而且自己也会因此而有不安全感,总是不自觉地猜想别人会不会得知真相,猜想别人是否在背后议论自己,并为此惶惶不安。这不仅导致你与别人关系紧张,自己也会活的很累。
    再次,对自己所面临的事物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对其性质、内容、基本情况要有所了解,对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后果要有充分的估计和预见。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遇事沉着,应付自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喝酒小常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