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乃至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长期的、集体的以讹传讹,逐渐掩盖了成语的本来面目。
(1)七月流火
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为啥天太热?原来“太有柴”了。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明日黄花
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哪里不过时?“昨日”才过时哩,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谁下的命令?凭啥愣改呀?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3)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易误解为“打官司”
(4)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一般形容滔滔不绝、旁若无人的谈论或演讲。易错用为聊天
(5)白头如新
白头:老年,这里形容时间很长;新:新近。相识已久,还同刚认识的一样,形容感情不深。易错用为老夫妻间好。(反义词:倾盖如故。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出自】: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6)一蹴而就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足球赛解说文章经常错用它,在两队激战到最后某队某队员踢进一球时说由某某一蹴而就,其实进球并不轻松。
(7)万人空巷
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欢迎、庆祝等盛况。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街上空无一人。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8)
不瘟不火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9)久假不归
假,借用;归,归还。长期的借用不归还。现在常被误用来表示长期请假不回来工作。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0)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极度纯熟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1)百身何赎
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现在常被误用来死一百个人也不足以换得死者。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12)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各种惊人消息。
【出处】: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3) 不孚众望
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4)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经常被误用来表示守信用。
【出处】: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