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语的定义:.
熟语。按照《辞海》的解释,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现代汉语词典》则说熟语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一来二去、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
由此可见,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
二、成语
1.成语的概念: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锤炼成的固定短语。它是固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种,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绝大多数是四音节。
2.成语的特点: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特点主要在其精练形象,因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稳定性、整体性、凝练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3. 成语的形式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4.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朝三暮四。
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顾茅庐,纸上谈兵。
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中流砥柱,明察秋毫。
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
五是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想入非非,一帆风顺,功德无量。
5.成语的结构:
并列关系(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等)、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等)、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等)、因果关系(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等)、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夜郎自大等)、动宾关系(如歧路亡羊、顿开茅塞等)、动补关系(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等)、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等)、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等)、兼语关系(如引狼人室、化险为夷等)、偏正关系(如一衣带水、一丘之貉等)。
6.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
成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理解、掌握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
ci”,不读“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zhi”;
许多成语的字形是确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写成“盲”;“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写成“管”。
(2)要弄清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许多成语是以古代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义,首先弄清“儆”的意义为“警戒”,“尤”的意义为“过错”,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清楚了。
(3)有些成语的构成运用了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有:
A.名词作状语如“土崩瓦解”、“道听途说”
B.使动用法如“独善其身”、“自圆其说”
C.意动用法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
D.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
E.名词作动词如“衣锦还乡”、“一面之交”
三、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警句,有的本身已经成为成语了,有的则等同于谚语,还有的又与古诗文名言雷同。例如:
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成语)
②事实胜于雄辩。
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谚语)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言)
⑥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句)
议论中适当地引用些意味深长、促人警醒的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四、谚语
1.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按其内容范畴,可分为农谚、气象谚、讽颂谚、规诫谚、风土谚和生活常识谚等几类。例如: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④小暑准备箩,大暑好割禾。
⑤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从使用范围看,有些谚语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成语则具有广泛性。
3.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多为口耳相传;格言是名人记录,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格言多是正面规劝的话,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
例: “有志者,事竟成”是格言,“笨鸟展翅飞,总有飞到时”是谚语。
4.
附: 俗语是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练的语句。俗语与谚语的界限历来划不大清楚,只是俗语不像谚语那内容深刻,而主要体现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例如:
①秤砣虽小压千斤。
②死马当作活马医。
③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④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
⑤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总的来说,谚语俗语是一回事。
五、歇后语
歇后语(一名“俏皮话儿”)原是俗语的一种,现成了特殊的固定结构。它由“前语”和“后语”组成,中间往往用破折号连接;“前语”形象表述,“后语”解释说明,往往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它形象风趣,幽默俏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常用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和文艺作品中。
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以下三类:
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①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
2.谐音的。例如:
③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④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3.故事类。例如: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六、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露马脚”“吹牛皮”“磨洋工”“和稀泥”等等。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感和表义的含蓄性。惯用语大都有否定意味,借以实现讽刺、幽默的效果。如“不管三七二十一”。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区别: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刻,具有书面语特点。
2.惯用语大都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成语大都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为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例如:
①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②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在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中,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这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成语: 置若罔闻
阿谀奉承 李代桃僵
惯用语:耳边风
拍马屁 替罪羊、背黑锅
总之,成语、格言书面语色彩强,语言凝练些;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则口语色彩强,使用灵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