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案例 二十二中 郭丹
(2013-11-21 23:38:32)
标签:
教学案例 |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地球运动知识点较多且难度较大,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意义之一。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为接下来公转意义学习做下一定铺垫,但由于空间尺度大,一般的讲授方法,学生在头脑中还是无法想象出地球运动的状况,尤其是对于学苗一般的学校。我上网找了很多课件、动画,本来打算用动画可能更形象些,动画最大的弊端就是运动的太快,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的观察。因此,我想做一个能够体现昼夜长短变化的一个教具。
制作过程:1、买一张大白纸壳,一定要大且硬,然后用盆和笔及线画出一个大圆,将这个大圆裁剪下来;2、在大圆上绘制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5条纬线,然后在减下圆剩下的大白纸上面画出太阳光线(平行光);3、在大圆的一半包上透明的塑料,这一半代表夜半球;4、最后,用双面胶、泡沫和钉将整个大白纸固定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3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请同学们观察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并观察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春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会想哪里运动?学生“向北半球”,这个过程我会将这个地球慢慢的运动到北回归线,让同学们观察这个过程北半球地区昼夜长短情况、南半球及赤道昼夜长短情况,并让学生分析这个过程中,晨昏线与经纬线又有怎样的关系。到6月22日前后,整个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会发生一个什么变化,此时晨昏线有何特殊之处呢?以上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得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印象深刻。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我要求学生上黑板前转动,并观察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9月23日前后—3月21日前后,也就是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几乎学生就可以自己分析出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分二至日,我会将俯视图呈现给同学们,学生们这样对于晨昏线和昼夜变化规律会有进一步了解,并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反思:这个教具直观、形象,并且成本非常低,完成这个教具制作需要一天时间,我曾经也用过课件及传统的黑板授课,发现学生更多是对于二分二至日的特殊点印象深刻,对整个动态的过程头脑中还是不能呈现全球昼夜长短及晨昏线的特点,我认为这个教具的晨昏线还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如果能将晨昏线在一年的运动规律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难发现。因此教具的直观性动态地呈现出太阳回归运动的整个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动画也能动态呈现,但是一般旋转速度快,学生印象不一定很深刻。但是这个教具自身也有些缺点。首先,呈现的仍然是平面地球的运动、如果能够呈现出立体、动态的地球运动,将会更加的直观形象。其次,这个教具在黑板上固定的不一定很牢固,要做好意外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