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东北中山中学 张立
(2010-12-29 11:38:17)
标签:
杂谈 |
让学生动起来
本节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
从教学设计上看,我从以下几方面实践新课改要求:一、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说出来,而不是由老师给予;例如:洋流的定义,寒流、暖流的定义也都让学生通过看资料、看图自己归纳出来;二、给予学生一种情境,让学生陶醉在地理学习的快乐中;例如:引入“漂流瓶,期许有缘人”,使学生乐于今天地理课的学习;三、充分开展合作学习,组内讨论、班级共享;例如:允许学生下地讨论,配以欢快的音乐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四、教师的言语要简洁,设问要准确,语言要规范,态度要亲和,创建一个和谐、快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
从教学完成上看,洋流的定义、性质、成因、模式这几个部分进行得比较顺利,一点小问题出现在学生概括南半球海区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上。学生能照猫画虎地填写出沿岸洋流,却没有发现南半球缺少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更无法解释其成因。我分析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们的思维没有打开,后面的同学往往会跟随第一个同学的思维模式走;二说明教师的启发语言还是不够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应变还应更机敏些。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讲得明白的课就是好课;新课改后,学生占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说,学生又能说出来的课成为了好课。奔着这个方向,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虽有准备的辛苦,也有收获的快乐;这收获即便不是认可与成功,也还是一种思考、一种智慧、一种创新、一种责任。让我们勇于走在新课改的路上!
东北中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