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评课
(2010-05-26 14:24:21)
标签:
杂谈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评课
沈阳市第五十一中学
今天来27中学听了 罗勇老师的一节高二地理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课,我个人认为,王老师的这堂复习课,不失为一堂精彩、有序、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的一节好课。
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1、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复习课如何上,一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完成后,如何展开复习,既要让学生建构起“知识之树”,又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并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今天罗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罗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罗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罗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采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在一节课中进行了五次,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更多。从学生情况看,也能比较好地进入到讨论的状态中,气氛热烈,学生脸上洋溢着学习的快乐。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能占学生数的一半。
2、任务目标定位准确。从罗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二方面:一是教材知识的整合,知识的迁移;二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无疑是准确的恰当的。从教学结果看,也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二个目标。
3、问题的设置特别自然,而且重点突出。罗老师这节课提出了以下重点问题:(1)晨线昏线的辨别方法?(2)地方时的计算原则?(3)如何确定任一经线所属时区?还有一些具体的地方时和区时计算问题。
我们在上课时,往往提不出有深度的,值得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或者只是在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上打转。教师上课必须要有“问题意识”,但这里的问题决不是那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一种能力和水平。这要依赖于对教材、对材料、对学生、对设问的切口等作研究。唯独如此,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也值得学生在课堂上化时间去合作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问题的优质意识”。
4、教学过程合理、流畅。整堂课上,罗老师语言简洁,思维缜密,步步推进,既符合教学预案,又不失时机地适时加以调整。罗老师上课语气平和质朴,却丝丝入扣,使一堂政治课既不失稳重,又不失机智。
唯一不是很完美的就是时间的把握上面,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多,所以略显时间不够,而且前面设置的垫底的小组要表演节目,也没能完成,显得有些不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