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阿根廷贵族公墓--Recoleta国家公墓

标签:
旅游 |
分类: 拉美行--阿根廷 |
和蓓蓓一起在贵族公墓前花园的街市:
我随蓓蓓走进了这座“公园”,并在门口买了一本英语版的墓园介绍(45比索=85人民币)。“公园”内虽然没有参天大树,没有绿草喷泉,仅仅树立的是那些排列有序的冰冷的石屋和沉默的雕塑,但我进入院内后的最大感觉是:园内的每一栋石屋都在向我叙述着它的主人的故事,每一座雕塑都被创造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许多雕塑除了勇武的猛士、柔媚的女神以及西方传说中的守护神雕塑外,公墓内很多生活化的雕塑,如:墓室前后的侍女、小童和猫狗等动物,殿檐上的吉祥天使等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所有雕塑的面容祥和温婉,并有模仿生时景象的痕迹。有的陵墓还有史诗般的浮雕,或者配有对逝者深情悼念的诗句。很多雕塑不仅用于表现家族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色,记录家族的兴旺历程,还反映了墓主在世时对生活态度的表述。所有的陵墓都不是简单的一座墓室,而是饱含着文化、艺术、财富的结合,韵味无穷。这些充满灵性的雕塑200年来始终陪伴着墓室里每一具遗体,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春夏秋冬。这座贵族公墓的不凡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每座陵墓,每座雕塑件件都是艺术品,它们包围着你,熏染着你,让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灵气,让哀伤在艺术氛围中变为永恒的美丽。面对这一切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恐惧,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不是置身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贵族墓园,而是驻足在巴黎的卢浮宫。
Recoleta国家公墓自诞生起就奠定了它的“贵族血统”,其布局就象一个浓缩的街区:一条条约2米宽的墓地通道纵横交错,整齐而有序,井字型“街道”加上四条对角线斜街,沿街排列着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墓室。而罗曼式、希腊庙宇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不同建筑风格的墓室设计则进一步强化了墓主们的显赫身份。墓园内所有陵墓都是家族式的,墓室的高度与正常房屋相仿,只是宽度按比例缩小,深度往地底下延伸。部分墓室内部布置显得富贵逼人,彩色地砖、水晶吊灯、宫廷家具等十分齐全。更有镀金、镏金甚至纯金的洛可可式的细节装饰,其用料精美,设计别致,独具匠心,且绝无雷同。在阿根廷,贵族身份确定是十分严格的,需要其家族拥有十世以上的荣耀。历经十世的荣耀保持。很多阿根廷的名门望族都以在此地拥有一寸金土而深感荣耀。
经过两个世纪的世事变迁,墓地所有者的贵族身份没有改变,但家族的兴盛或没落在每座陵墓的室内外基本都能反映出来。有的虽历史遥远但修葺一新;有的虽占地广大,也许曾经威严无比,但因长时间无人打理而呈现凌乱和衰败景象。
透过陵墓玻璃门或窗户往里面望去,依稀可见一具具棺木一层层地叠放着,那是按照家族成员的去世时间顺序自下而上叠放的。所有高贵的灵魂,所有超人的智慧,所有的亲情、爱情,所有的辉煌、悲喜,经过岁月风尘和时间洗炼,都以千篇一律的仰卧姿势,在这空间有限的“城堡”“宫殿”里永远安歇着。这样的氛围,在一派静默中,无不渗透着丝丝凄凉,让所有的来访者在参观中陷入沉思,在感触中深深震撼。
Recoleta公墓埋葬着如此多的阿根廷权贵,一路走来,我们见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但在这些生前或富或贵的名字中,没有一个像贝隆夫人EVITA那样,为世人所敬仰。这位生前对阿根廷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女人,身后她的陵墓却没有我想象中的壮观,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标志,只是位于Recoleta公墓一条极其普通的墓道旁,如果不是蓓蓓带着,我都很难找到它。
那是一个贝隆夫人娘家杜阿尔特(Duarte)贵族家族的陵墓,倒U形的陵墓,黑色大理石门框左侧,一块小长方形铜板雕刻着她的名字和头像。对于她的贵族家族而言,她的地位从不显赫,甚至很多人包括影视作品攻击她为村妇和下等人所生的私生女。但今天,所有前来陵墓参观的游客,我相信他们不仅仅是因为贵族公墓的艺术氛围,而更主要的是为了拜谒这位非凡的女人----贝隆夫人。至于她的祖先是何等爵位,她是否是私生女早已没人会去关心这一些了。
在编写这篇博客的同时,我把歌曲播放锁定麦当娜的“阿根廷 别为我哭泣”,播放器不断地重播着这首歌,我的心也在不断地为EVITA哭泣。
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于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因子宫癌逝世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享年33岁。阿根廷民众是非常热爱他们的EVITA的,我相信他们比我更惋惜这朵红玫瑰过早地凋谢。
贝隆夫人去世后遗体曾暂时被保存并陈列在一个纪念馆中。1955年胡安·贝隆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后,她的遗体首先被飞往意大利米兰,16年后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贝隆重返阿根廷再任总统,在1974年贝隆逝后,EVITA的遗体才被运回阿根廷并被短时间陈列在她丈夫的遗体旁。此后1985年她被安葬在她父亲家族杜阿尔特(Duarte)贵族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Recoleta国家公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