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陪儿子看了一部儿童电视剧,其中一幕对我的影响很大。
剧中一个爸爸在家办公,着急要在十五分钟内完成所有活,然后要出去开会。可他的两个调皮的儿子拌嘴后来找他评理,让他无法安心工作。这两个儿子个性都非常强,大的十一岁,小的六岁。两个孩子各说各的,谁也不停,急得爸爸大声说了一句:“你们能给我一点个人空间吗?我一会儿来找你们。”两个孩子听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离开了。
这个爸爸不论多么着急,也尽量忍着,不跟孩子发脾气,而是跟孩子提出正当的互相尊重的条件,要求孩子们给他自己的空间。孩子们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长期以来互相尊重个人空间的教育的结果。
可刚过一会儿,小儿子又来告状,说:“我什么都不如沃尔特(他的哥哥)。他不理我,对我不友好。我觉得这不公平......”爸爸听后蹲下来,对他说:“他现在什么都比你强,是因为他已经十一岁了,而你才六岁。他在你这么大时也像你现在这样啊。实际上你一点也不比他差,你弹钢琴就比他弹的好啊。”小儿子听后还不服气,估计还不足以让他完全信服,嘴里小声嘟囔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躺在了床上。
爸爸站在原地想了两秒钟,又来到儿子的房间,侧身躺在儿子床边上,一只胳膊搂着儿子的上身,在儿子身后温和地跟孩子解释着。说完后等着孩子的反映。
慢慢地,小儿子接受了爸爸的说法,转过身来信任地和爸爸聊起了天。
从这里感到,这个爸爸很在意孩子心里的感受,非常有耐心地一再向孩子解释事实,让孩子明白不同的年龄,能力会不同,并不证明自己不如别人。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痛苦。
如果一味地对孩子笼统地说:“你行,
你很棒,”而不帮他分析事实,孩子下次碰到不如别人时,还是不明白到底差在哪儿啦。看来鼓励孩子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
这个爸爸对孩子的耐心,让我很佩服。如果我的儿子在我耐心解释后还不接受,撇下我回他房间,我会失去耐性而生气的。
而这个爸爸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知道孩子还很委屈,继续去安慰儿子,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心,还有对孩子的尊重:允许孩子有不理解的过程,允许孩子做自己的选择,他有权利回自己房间。按我过去在国内的体会,有的家长会认为:“老子对你够有耐性了,
你还在这儿跟我耍驴呀?”
所以今天早上我叫儿子起床,他不肯起床去上学,
我耐心回答他的看似幼稚的问题,一一回答之后,他也就不发脾气了。孩子的想法有时候好像无理,但在孩子心里是个坎儿,他过不去这个坎儿才哭闹的。今早我向那位父亲学习,给孩子理解的过程,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他不想去的原因,然后向他解释清楚。过了十五分钟后儿子接受了,乖乖地去上学了。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中多了一份对孩子个性的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国内如果孩子的个性太强,就会经常被修理:“你这样将来是会吃不开的。”所以中国孩子的个性在一点一点地被消蚀。自尊心也经常受打击。
今天我才觉得当得像个合格的妈妈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