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小说阅读:《新生》

分类: 文学 |
新生
林斤澜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 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地下绿水洼。”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错误,原文中写道“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并没有最后确定,只是猜想,所以疑团也没有最终揭晓,也就谈不上“增加悬念”。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错误,从原文情节看: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只觉着那意思是:“别怕,别怕。你行,你行。”应该表现了人物爽快的特点,“泼辣”一说不合适,应该是爽快淳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报路行话”的情节指明了答题对象——情节题;用墨较多,明确了考查角度——材料的详略处理;分析其作用——限制了答题要求:情节作用。
首先找到“报路行话”的情节。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然后从“人物”“环境”“情节”“效果”“主题”五个角度分析作用。
从人物角度来看,是老大爷说这些“报路行话”,老大爷是用这些行话给姑娘大夫报路,他借助生活中的景、常识来提醒姑娘,可以看出老大爷有生活的经验,本是给姑娘报路,结果大业却编成一些优美的语言,并代入景象,可以看出老大爷有审美情趣。
从环境方面来看,报路行话的变化其实是交代一路的行程,侧面烘托了山路的艰险,也体现了山区的风俗文化,具有地域特色。
从情节上来看,这些行话生动有趣,让姑娘上山的紧张气氛得到缓和,使情节张弛有度,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舒缓文章紧张的气氛。
从效果来看,这些行话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增添文章文学性,富有诗意美。
从主题来看,老大爷给姑娘大夫报行路行话可以看出当地民风淳朴善良,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美、人性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丰富意蕴”指明了答题对象——意蕴题;最后一段明确了答题区间;“结合全文”“分析”限制了答题要求。
这是探究语句意蕴题,考生要分析语句所涉及的对象类别,再结合具体语句和主题分析其中的意蕴,一般是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这句话应该是姑娘写在纸上的感言,联系全文来看,从这句话的结构层次来分析有两个角度:个人角度,以及不知名的人们角度。,由此可以概括为个人的幸福、大家的帮助。从文中“比”这个词来判断,本题在作答时应该有比较,答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体现“幸福”和“美”。最后写出这“两种东西”的联系。
从文中来看,姑娘去看病遇到困难,却一路上得到车把式、小伙、老人、妇女的帮助或鼓励,最终成功带来“新生”,所以这里体验了个人的职业幸福;而众人所具有的人性美,热心善良的品质远比个人功劳大得多;由此可知,个人的幸福只有融入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社会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单独个人主义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考生围绕这些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