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如松
风如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70
  • 关注人气: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颖墨小说阅读:《潮声》《鱼儿》

(2021-05-24 10:12:59)
分类: 文学

陆颖墨小说阅读:《潮声》《鱼儿》

             潮 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操蛋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到机房换下报务员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待,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嫉……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只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B.小说描写老兵对于收听新年慰问电报的态度,既有“谁愿来谁来”的牢骚,也有“电报没来?”的疑惑,人物形象更显真实和立体。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8.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6分)
9.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7.(3 分)C 
8.(6 分) 
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班长失落而又苦闷;读着往昔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长欣慰而又释然。(每点 2 分,答满 3 点即可) 
9.(6 分) 
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了小说的暗示性;(2 分)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2 分)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的主题。(2 分)


             鱼儿    陆颖墨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
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
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
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
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5.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6分)

 
 
4.(3分)C.【解析】C项,小说的主人公是“军人群像”,不是鱼儿。
5.(5分)管理严格。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很有些恼火。当知道是小孩,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不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执着较真。将军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撒腿跑了,非要较真,极速追了上去。铁骨柔情。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
     (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6.(6分)示例一:我认为不应该删去。这是前面情节将军说当时是鱼儿爹所救潜艇的艇长的自然延续和补充。表现了军人的担当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莫非还活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未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
    示例二:我认为这两段应该删去。前面的情节都已完整了,这两段给人多余的感觉,删去这两段情节更为集中完整。这两段造成读者的困惑:这将军是不是艇长?艇长是不是在海战中牺牲了?删去这两段更能真实地反应被救潜艇艇长就是将军本人,体现将军对母子两人的感激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合理。
    (观点1分,理由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