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康斯坦钉帕乌斯托夫斯基小说阅读:《碎糖块(节逊《雪》

分类: 文学 |
(前情提要:我和“一个梳着平头的家伙”借宿在一对祖孙家里,遇到了一个“满身灰尘的瘦老头”,“梳着平头的家伙”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老头,他要求检查老头的证件被拒绝,出门寻找“有资格看证件的人”。)
老太婆端上了茶炊。她带着唱腔的调子伤心地说,家里已经找不到一块糖了:她忘记买了。茶炊咝咝作响,好像很同情她。小女孩把一块干净的粗麻桌布铺在桌上,桌布发出一股黑麦面包的香味。
敞开的窗外,一颗星星在天上闪烁。星光朦胧,这颗星星在深绿色的巨大苍穹上闪闪发光,好像在显示它那巨大的、不寻常的孤独感。
老人坐在那里,紧闭双眼,一言不发,好像在仔细聆听。稍稍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叹了口气。
楼梯发出吱吱响声。几个人迈着沉重的脚步,登上楼梯。那个梳平头的家伙没有敲门就径直走了进来,跟在他后面的是个头发蓬乱的民警。
“喂,老爷子,”民警一脸严肃地说,“请告诉我你的身份!出示证件!”
“我的身份很普通,”老人答道,“只是说起来话长。坐下来听我说吧。”
“那好吧,”民警答应道,“只是别乱扯!”
“为什么要乱扯呢!我的生活是纯洁的,不会搞错的。我们费陀尔一家祖祖辈辈都是车夫,都喜爱唱歌。我爷爷普罗霍尔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从普斯科夫到诺夫哥罗德的大道上,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歌声和哭声。他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嗓子,这副好嗓子可是上天给的,我爷爷倒是想保护来着,可是却没保护好-嗓子终于坏了。你可能知道,在我们普斯科夫省曾经住过一个名人,我们的同乡,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民警笑了起来:
“那还用说!”
“正是因为他,我爷爷才弄坏了自己的嗓子。他们俩是在市场上遇见的,那个市场就在圣山修道院里。爷爷在那里唱起了歌。普希金听他唱。然后他俩就进了酒馆,在那里一直坐到深夜。他们俩究竟都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反正爷爷是欢欢喜喜地回来的,好像喝醉了一样,尽管他几乎没有沾酒。他对我奶奶说:“纳斯丘什卡,他说的话和他发出的笑声简直让我陶醉——他说的话是那么美,简直比我的任何一支歌都要美。”爷爷有一首歌,普希金非常喜欢。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用清澈嘹亮、令人陶醉的嗓子唱了起来:
啊,在白雪皑皑的辽阔旷野上,
我们的眼泪像雪粒儿一样飞奔。
民警小心翼翼地坐到椅子上。
“是的,”老人叹了口气,“很多年过去了,爷爷活到一百岁才去世,他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传唱那首歌。不过我想说的不是那首歌。在一个冬天的夜里,爷爷被叫醒了,有人在敲窗子,吩咐快点儿套车,有紧急公务。爷爷走下台阶,看到满院子里站的都是宪兵,他们四处走动,身上配的短剑发出清脆的声响。爷爷猜测,肯定又是在运送流放犯。可是没有看到一个犯人。雪橇上放着一只黑色的棺材,用绳子固定着。爷爷在思忖,这棺材里究竟躺着什么人呀,怎么连死了以后沙皇还那么怕他呢?爷爷走近棺材,用袖子掳去黑色盖顶上的积雪,问一位宪兵:‘运的是谁啊?’‘是普希金,’宪兵答道,他在彼得堡被人打死了。’爷爷后退了一步,脱下帽子,向棺材深深地鞠了一躬。‘怎么,你认识他?’宪兵问道。‘我给他唱过歌。’‘那么现在你就不用再唱了!’那个夜晚非常沉重,非常阴沉,胸中的气都难以吐出来。爷爷系上车铃,不让它们发出声响,坐上座位,出发了。四周一片寂静,只是滑道发出吱吱的声响,还有马车碰到棺材时发出的低沉的敲击声。爷爷心中积郁,满眼是泪,他攒足了力气,高声唱起:‘啊,在白雪皑皑的辽阔旷野上……’宪兵用刀背敲打爷爷的背,可是爷不理会,继续在唱。等回到家后,他躺了下来,一声不吭了。他的嗓子在严寒中冻坏了。从那个时候起直到去世,他都是嘶哑着声音说话,发不出声音了。”
“看来,是用整个心在唱的。”民警难过地自言自语道。
“亲爱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老人说,“我是吟唱的人。这就是我的职业。我浪迹人间,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我在一个地方听到了某一首新歌,就会立刻记住它。应当好好珍惜歌唱的力量。一个民族若是不喜欢歌唱,那就一定是个很糟糕的民族,这个民族一定不会有正确的生活观念。你别担心我有没有证件,我这就把证件拿给你看。”老人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灰色的护身香囊,从中取出张纸。
“喏,拿去看吧!”
“我为什么要看呢!”民警委屈地说,“现在我已经没有必要去看这张证明了。我看到你这个人就足够了。坐吧,老爷爷,坐下休息吧。坐吧,老爷爷,坐下休息吧。而您,公民,”民警转身朝着那个梳着平头的人说道,“最好去集体农庄庄员之家住宿,在那儿您会更方便一些。走吧,我领你到那儿。”
他们走了,我拿起老人掏出的那张纸,念了起来:
“兹证明亚历山大·费德希耶夫为民歌和童话搜集者,为此从卡雷利阿共和国领取养老金。所有地方政府都应当给予他以尽可能的帮助。”
“哎,不幸啊!”老人叹息道,“没有比人心变得冷漠更糟糕的事了。生活会因此而枯萎,就像青草打上秋天的露水而枯萎一样。”
淡蓝眼睛的小姑娘走到街上,重新坐在栅栏旁哄布娃娃睡觉。我从窗户里可以看见她。头发蓬乱的民警走到她跟前,塞给她一包糖和几个面包圈。
“请交给老爷爷,”民警满脸通红地说道,“就对他说,这是小礼物。我没有时间送了,必须去执勤。”
他说完就迅速离开了。小女孩把这包碎糖块和面包圈带回家。老人笑了起来。
“我真想活下去啊,”他抹了抹充满泪水的眼睛,“我真想一直活下去啊。一想到会死,一想到会离开人们的友善,我就感到惋惜!只要瞧上一眼森林,瞧上一眼明亮的湖水,瞧上一眼孩子们,瞧上一眼青草地,整个儿就没有寻死的力气啦。”
“亲爱的,那你就好好活吧,”老太婆说道,“你的生活很轻松,简单得很,就照这样活下去吧。”
10.简要概括民警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11.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12.本文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13.后人评价帕乌托夫斯基的作品闪烁着“永恒的亮色”,请问老人讲述的“爷爷与普希金”的故事闪烁着哪些“亮色”?
10.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明辨是非,善于反省;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容易感动,展现美好温暖的人性。
11.环境描写,渲染静谧孤寂的气氛。
暗示人物内心的孤独,为下文老人对人心冷漠的失望作铺垫。反复出现“巨大”,用“不寻常”等词,暗示了对民族命运、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孤独、不为人理解的。
12.通过老人叙述往事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用爷爷与普希金的故事点明主旨。
老人的故事始终扣住“歌唱”叙述,前后照应。时空交错,笔墨集中,老人与周围人、爷爷与普希金的故事交错出现,突破时空局限展现情节,
节奏明快。人物态度的转变使情节前后形成对比,联结紧密。民警从怀疑、警惕到被老人感动,老人由对人心失望到充满希望,转变自然,结构严谨。
13.表明歌唱(文学艺术)对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表现朴素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重要性。赞颂了爷爷与普希金之间短暂真挚的友情,及他们对艺术(理想信念)的不屈追求的美好精神。讽刺了惧怕伟大心灵的黑暗势力,赞扬互相关心信任、互相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民族必须要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崇高的精神力量,这个民族才有存在的希望。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10.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前一篇:何士光小说阅读:《到梨花屯去》
后一篇:海明威小说选读:《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