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小说阅读:《灵魂可以卖吗?》《水灾》

荷姑她是我的邻居张诚的女儿,她从十五岁上,就在城里那所大棉纱工厂里,作一个纺纱的女工,现在已经四年了。
当夏天熹微的晨光,笼罩着万物的时候,我推开临街的玻璃窗,向外张望,必定看见荷姑从这里匆匆地走过,我常喜欢看着她,她也时常注视我,所以我们总算是一个相识的朋友呢!
今天我照常推开窗户,向下看去,荷姑推开柴门,匆匆地向这边来了,她来我的窗下,便停住了,含着乞求的眼神颤巍巍地道:“你愿意帮助我吧?”说完俯下头去,静等我的回答,我更不忍看她那可怜的状态,我竟顾不得思索,急忙地应道:“能够!能够!凡是你所要我做的事,我都愿意帮助你!”
下工后,她微微地笑着走到我的书房里来,我等不得和她说什么话,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你拿回去吧!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
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我真不明白,也没有想到,荷姑为什么竟有这种出人意料的情形?但是我不能不后悔,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也可以说是万恶的金钱给她,竟致刺激得她感伤。羞和急的情绪,激成无数的泪水,从我深邃的心里流出来!
我们彼此各自伤心寂静着,好久好久,荷姑才拭干她的眼泪和我说道:“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件小故事,或者可以说是我四年以来的历史,这个就是我要求你帮助的。”
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一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进项。
“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细察这些机器的装置和应用,实在不能说没有一点兴趣呢!但是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因为我纺纱不过是手自然的活动,有秩序的旋转,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
我们后来拣到一块白润的石头上坐下了,悄悄地看着水里的树影,上下不住地摇荡,一个乌鸦斜刺里飞过去了。
“我想到我可亲爱的学伴,更想到放在学校标本室的荷瓣和秋葵,我心里的感动,我真不知道怎样可以形容出来!”荷姑说到这里,喉咙忽咽住了,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求上帝帮助她,超拔她似的。我这时满心疑云乃越积越厚,忍不住地问荷姑道:“你要我帮助的到底是什么呢?”
荷姑被我一问才又往下说她的故事:
“一次,我的同伴忽然和我说:‘我想我自从进了工厂以后,我便不是我了!唉!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呵!这是何等痛心的疑问!我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停了半天只是自己问着自己道:‘灵魂可以卖吗?’除此我不能更说别的了!”
荷姑说完这段故事,只是低着头,用手摸弄着她的衣襟,脸上露着十分沉痛的样子。我心里只觉得七上八下地乱跳,更不能说出半句话来,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她现在不再说什么了!我更不能说什么了!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激成一种小声浪,责备我道:“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吗?”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主人公荷姑的身份、年龄,也交代了她和我相见的情境以及我们二人的关系,为后面讲述故事做了铺垫。
B.“我”未曾料到荷姑见到“我”给她钱之后态度,“我”随后的内疚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C.
作者从荷姑同伴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这样的问题,说明在当时棉纱厂年轻的女工中已有一些人在思索这一问题。
D.
小说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她和19世纪20年代“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
8.小说中的荷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B【解析】B项说“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分析错误。小说中的“我”只是对荷姑的求助以通常的情理来理解而发生了误判,“我”随后的内疚是因为“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给她”所以不能直接断定“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8、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荷姑因家境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工厂做工;
她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在我把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时,她却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她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进入工厂后,她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向我发出“我们的灵魂可以买吗”的疑问。(或答“荷姑是一个渴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也可)
9、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
在“我”的内心中发出了“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他呵!灵魂可以卖吗?”的呼唤,但这一呼唤没有答案,说明“我”也同样处于无法回答的苦闷之中;
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丝丝的细雨,从早飘到夜,从夜飘到明。天空黑黝黝的,如同泼上了一层淡墨。天地间充塞着非常沉重的气流,便连呼吸也像是不容易呢。
雨随着时间不断加增它的积量,愁苦也更深地侵蚀着村民的心。
忠信村的农夫王大闷坐在草棚下,看着被雨打得偃伏在地上的青麦梗和渐渐萎黄的嫩麦穗,内心充满着忧苦。
“唉,老天爷!”他讷讷地叫着。
忽然,一张绛红色的小圆脸从草屋的门口现了出来,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不住地看着正在叹气的王大。
“爹爹,我要念书,你得给我买一顶好看的帽子,也要做一件长衫。”黑儿笑嘻嘻的扳着王大的颈子道。
这是一种沁心的甜美的声调,王大的心弦不禁颤动了。
“只要今年有收成,爹爹全给你买。”他拉过孩子,温和地抚弄他的短发。
但是雨滴又一阵急狂地敲在草棚上,王大长叹:“这雨要是还不止,这地方就不用想再有人活了!”
“唉,黑儿的爹,这是天老爷的责罚,还是到村东关帝庙求求关帝爷爷吧!也许天可怜见,雨不下了呢?”王大的妻在绝望中想出这唯一的办法来。王大觉得妻说得对,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洗净了手脸,在关公的法像前跪,祈祝了许久。
这一天下午,雨像是有住的意思,泼墨似的黑云也渐渐退去,王大虔信关帝爷的灵验,便心里许愿,如能免了这次水灾,他一定买个三牲供祭。同时美丽的幻梦,也在脑子里织起来,他在麦地里绕着圈,虽是有些麦子已经涝了,但若立刻天晴,至少还有六七成的收获,于是一担担的米谷挑到打麦场去,跟着一把把的银圆握在了手里。
半夜里一个霹雷,草房上飞击着急骤的雨点,窗眼里闪着火龙似的电光。王大跳下地来,双手合十合“救苦救难的关帝爷……”
轰隆,轰隆,一阵巨响。王大借着一道闪电的光亮,看见山那边一团一团的山水向下奔,他失声叫道:“老天,这可罢了,快逃命吧!”
王大帮着妻抓了一堆衣服,背起黑儿,冒着急雨,一脚高一低地奔那高坡去。
轰隆,轰隆,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他们看见许多的黑影都向高处狂奔着,凄厉地叫着哭着。王大喘着气,拉着妻子来到了高坡上,这时天色渐亮了,村子已成了茫茫的大海,而水势依然狂涨,看看离这高坡只有二三尺了。王大的妻把黑儿紧搂在怀里,喊着关帝救命!但是一切的神明都像聋了耳朵,再也听不进这绝望的呼声。这时候,一个高掀的大浪卷过来,土坡瞬间被淹没,于是这三个人影便不见了,只露出那土面上的一株树梢。
恐怖的三天过去了,水渐渐退去,天色也已开睛。有些怀恋着故土的村人,仍然回来,草草搭个草棚,苦挨着度日。一天早晨,村民阿泉下田时,看见一个老农坐在一个土坡前低头垂泪,他走近细认,原来正是失踪的王大。他站住叫道“大叔,是你啊!婶子和黑儿兄弟呢?”
王大听到妻子和黑儿,又流下泪来,抖颤着声音道:“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这些日子在什么地方躲着的?”
王大抹了把泪,说起了他被救的经过。大水那夜,当一个浪头盖过来的时候,他攀住一块木板,任着它飘了下去,在呛了不知多少口水后就昏迷了过去,后来被冲到一块沙滩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把他教了过来。
“唉,你看这还像一个村子吗?我今早看到村边有个大冢,听说里边埋着几十个这次死去的人,妻和黑儿也在里边。唉,阿泉,完了!什么都完了!”
“大叔,你现在打算怎么过活?”
“我要去修河提”王大说。
“昨天我已经见着县里招募民夫去修河堤的告示了!”阿泉停了停,“村里大半的人都要去,这倒是好事,修好了河堤,以后就不会再遭殃了。”
“我也这样想。”王大说,“自己受了苦,不忍心后人再受苦。”
“大叔,明天河堤上见吧!”阿泉说完就走了。王大又向着那大冢滴了些泪,便去应募了。
几个月后,河堤完工了,王大在他原先住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屋,寂寞地生活着。第二年夏天,虽仍然接连下雨,但村子里是平安的。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水灾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暗示了村民们艰难的处境,也烘托了他们愁苦的心情。
B.
小说描写黑儿的可爱与期盼,既使沉郁的氛围变得轻快,也与后文写黑儿被洪水淹死的情节形成反差,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
C.
小说结尾写王大“寂寞地生活着”,一方面表现洪水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王大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奋力抗争。
D.
小说通过写王大从担忧水灾、寄托神灵到修筑河堤、造福后世的变化,表现了村民们思想的转变,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
1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作用。(6分)
14.
小说以“水灾”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2. (3分)C(“对命运的抗争”错。)
13. (6分) 引出下文王大许愿和幻梦的内容; 为下文霹雷时王大的祈佑埋下伏笔;
为下文洪水时王大妻的求救作铺垫;
为后文写王大思想转变、参与修堤作铺垫。(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4. (6分) 对受灾百姓的同情; 对积极修堤、保护家园行为的肯定;
对信奉神明的否定; 对至深亲情的赞许; 对村民热爱、依恋故土之情的赞美。
对村民思想转变的赞美之情。(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前一篇:老舍小说阅读:《邻居们》
后一篇:迟子建小说阅读:《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