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柔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信憾之,谋结党害柔。未几,信有罪当诛,柔救之得免,于是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中都经略使苗道润承制授柔定兴令,累迁清州防御使。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继而道润为其副贾瑀所杀,瑀遣使以好辞来告曰:吾得除道润者,以君不助兵故也。柔怒叱使者曰: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戏耶?遂移檄道润部曲,誓众为之复仇,众皆感泣。
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柔招集部曲,攻破贾瑀于孔山,诛瑀,剖其心祭道润。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乘胜攻完州,获州佐甄全。全慷慨就戮,柔义而释之,且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擒藁城令刘成,遂拔中山。仙复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矢所中。仙兵大呼曰:中张柔矣!柔不为动,开门突战,皆败走。略地至鼓城,单骑入城,喻以祸福,城遂降。又败仙于祁州,进攻深泽、宁晋、安平,克之。辟地千余里。
丁亥,移镇保州。保自兵火之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甲寅,移镇亳州。环亳皆水,非舟楫不达。柔甃①城壁为桥梁属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
五年六月卒,年七十九。赠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武康。延佑五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元史卷一百四十七》)
注:①甃(zhu):修筑,修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憾之,谋结党害柔
憾:怨恨。
B.道润表其才
表:表彰。
C.瑀杀吾所事
事:侍奉。
D.遂移檄道润部曲
移:传递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柔义勇双全和文武兼备的一组是
A.信有罪当诛,柔救之得免/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
B.诛瑀,剖其心祭道润/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
C.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
D.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柔是易州定兴人,年少时意气慷慨,崇尚气节,擅长骑射,被人成为豪侠。同郡张信因被张柔鞭打想结团伙害张柔,但其有罪当诛却被张柔所救,因此张柔被众人仰慕。
B.贾瑀杀害了曾提拔张柔的苗道润,派遣使者向张柔表示感谢,张柔怒斥其使者,并写信给苗道润部下,在众人面前发誓要为他复仇,后来得偿所愿,剖贾瑀之心祭祀苗道润。
C.张柔作战有义有勇。武仙带几万军队来攻打,张柔率领几百士兵迎战,即能大败对方。州佐甄全慷慨就死,张柔却认为他讲义气,放了他,并且升他为州守,让部下追随他。
D.张柔为官既重经济发展又重文化发展。在保州用各种措施使地方富有,并把庙学迁到城东南,扩大了其以前的规模;在亳州修桥补路,给商人带来便利,还重新修建了孔子庙。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
(2)(柔)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
8.B[表,启奏皇帝;表其才,启奏皇帝申明他的才能]
9.B[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
未表现其文或武;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是战斗时发生的情况;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不能表现义或勇]
10.C.[使将部曲以从是说张柔让甄全率领部下追随自己]
(1)张柔率领部下在狼牙岭迎战,因马摔倒被抓,于是率领众人投降。太祖恢复了他以前的职位,他可以不须请示、自行处理事情。
(所部1分,逆1分,蹶1分,以1分,得以1分,便宜从事1分)
(2)张柔疏通了沟渠来把低洼地方的水排出去,让商人通商,给予工匠好处,于是使这个地方的人殷实富有。
(泻1分,卑1分,通商惠工1分,殷富1分)
张弘范
张弘范,字仲畴,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年二十时,兄顺天路总管弘略上计寿阳行都,留弘范摄府事,吏民服其明决。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从亲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弘范营城西,璮出军突诸将营,独不向弘范。弘范曰:“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遂筑长垒,内伏甲士,而外为壕,开东门以待之,夜令士卒浚壕益深广,碹不知也。明日,果拥飞桥来攻,未及岸,军陷壕中,得跨壕而上者,突入垒门,遇伏皆死,降两贼将。
移守大名管民总管。岁大水,漂没庐舍,租税无从出,弘范辄免之。朝廷罪其专擅,弘范请 入见,进日:“臣以为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帝曰:“何说也?”对曰:“令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帝曰:“知体,其勿问。”
括诸道兵围宋襄阳,朝廷以益都兵乃李璮所教练之卒,勇悍难制,故命领之。戍鹿门堡,以断宋饷道,且绝郢之救兵。弘范建言曰:“国家取寰阳,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毙也。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帅府奏用其言,移弘范兵千人戍万山。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即擐甲上马,亲率二百骑为长阵,令曰:“闻吾鼓则进,未鼓勿动。”宋军步骑相间突阵,弘范军不动,再进再却,弘范曰:“彼气衰矣。”鼓之,前后奋击,宋师奔渍。
入朝,疾作。病甚,与亲故言别。卒,年四十三。
(选自《元史•张弘范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
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B.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入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育退者死/
C.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人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言退者死/
D.既城/与将士较射出东门/宋师奄至/将佐皆谓众寡/不敌宜人城自守/弘范曰/吾与诸君在此何事/敌至将不战乎/敢育退者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
B.上计,文中指地方行政长官向上级呈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C.飞桥,文中指古代军队作战时保障攻城部队通过河道的一种器材。
D.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张弘范能文善武,办事精明强千。他很会写诗歌;他代哥哥处理总管府事务,处事明达有决断;他强硬处置胡作非为的蒙军。
B.张弘范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他准确判断出李璮的想法,于是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挖深壕沟,埋伏士兵,最终打败了敌军。
C.张弘范一心为民,富有远见。当水灾发生后,他下令免除百姓的租税;面对朝廷的责怪,他向皇上阐述了藏富于民的道理。
D.张弘范临危不乱,身先士卒。面对宋军的突袭,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积极应对;他亲自率领骑兵与敌周旋,取得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营险地,璮乃示弱于我,必以奇兵来袭,谓我弗悟也。
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
10.C
句子译为:万山城建成之后,张弘范和将士们到东门外比试射箭,宋军突然来攻.他手下的将佐们都认为敌我相差悬殊,应进入城堡自守.张弘范厉说:“我与你们在这里是干什么的,敌人来了怎么能不与他们战斗呢?谁再敢说退后就处死!”“既城”是句子状语,可独立成句,排除AB.“众寡不敌”是一个完整词语,不可断开,故选C.
11.D
饷道应该是运送军粮的道路.
12.B“设计引诱李璮来犯”有误,无中生有.
13.我在危险的地方扎营、李璮竟然向我示弱,肯定会用奇兵来偷袭.他认为我不了解这一点。
(营,扎营;乃,竟然;悟,了解)
不如让老百姓活下来,使他们不至于逃亡,这样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收入,这难道不是陛下的大仓库吗?
(曷若,不如;活,使…活;恒,固定)
【参考译文】
张弘范,字仲畴,他善于骑马使枪,又很会写诗做歌.二十岁时,他的哥哥顺天路总管张弘略到行都寿阳报告本路户口、田地和赋税征收等政事,留下张弘范代为处理总管府事务,官吏和百姓都佩服他处理问题明达决断.蒙古军在所过之地肆意杀掠,张弘范对他们施以杖刑后遣返,从此进入顺天的蒙古军士不敢胡作非为.
随从合必赤亲王到济南讨伐李璮.张弘范在城西扎营,李璮发兵突击各将的营地,唯独不攻击张弘范.弘范说:“我在危险的地方扎营、李璮竟然向我示弱,肯定会用奇兵来偷袭.他认为我不了解这一点.”于是他筑长长的营垒,在里面埋伏士兵,在外面挖了壕沟,打开东门等待李王军到来,夜间又让士卒把壕沟挖得更深更宽,李璮并不知道.第二天,李璮的军队果然来进攻,还没有来得及上岸,就陷入壕中,那些跨过壕沟的人,冲进营垒的门,又被埋伏的士兵所杀死,两名敌军将领投降。
改任大名管民总管.当年发生了大水灾,老百姓房屋被冲毁了,租税无从缴纳,张弘范决定免征.朝廷责怪他专权,张弘范请求入宫谒见皇上,并对皇帝说“:我以为朝廷将赋税储于小仓,不如储于大仓.”世祖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今年水灾无收成,若强迫百姓交纳租税,国家仓库是充实了,而人民死亡几尽,明年租税从哪里出?不如让老百姓活下来,使他们不至于逃亡,这样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收入,这难道不是陛下的大仓库吗?”世祖说:“这是识大体的举动,不再追究这件事了。”
朝廷集结各地的军队围困宋朝的襄阳,朝廷认为益都的士兵是李王所教练出来的,勇悍难以控制,所以命令张弘范带领他们.张弘范率领士兵驻守在鹿门堡,以截断宋军运粮之道,并且阻击由郢州来的援军.张弘范建议说“:国家围攻襄阳,之所以采用持久作战的策略,是要尽量减少牺牲,而让守城的宋军自毙.应该在万山筑城以切断它西面的通道,在灌子滩设立栅栏以切断它东面的通道,这或许是让敌人尽快灭亡的办法.”帅府上奏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张弘范的军队中分出一千人去戍守万山. 万山城建成之后,张弘范和将士们到东门外比试射箭,宋军突然来攻.他手下的将佐们都认为敌我相差悬殊,应进入城堡自守.张弘范厉说:“我与你们在这里是干什么的,敌人来了怎么能不与他们战斗呢?谁再敢说退后就处死!”他立即穿上铠甲,跨上战马,亲自率领二百骑兵摆下长阵.宋军第二次攻击,张弘范第二次退避,张弘范说:“敌人的气势已经衰竭了.”于是击响了战鼓,他的军队前后奋力夹击,宋军奔逃溃败。
张弘范进入朝,病发作,病重,和亲戚朋友告别.去世,享年四十三岁。
张珪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讙。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帝曰: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管军万户
摄:代理。
B.求老成自副
副: 相符。
C.劾大官不法者,不报
报:答复。
D.敕有司毕赈之
毕:全部。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C.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
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
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
D.
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
(2)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
10. C( 副: 帮助)
11.D
12.C(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分析有误)
13.(1)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
(大意2分,使赈恤冗各1分)
(2)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六,希望陛下考虑他们。
(大意2分,
十五六惟念各1分)
参考译文:
张珪字公端,是张弘范的儿子。少年时能拉引硬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父亲经过树林,遇到老虎,张珪抽箭径直向前,老虎像人一样站起来,张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都欢呼起来。至元十六年,张珪十六岁,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年,实授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张珪佩戴父亲的虎符,管理父亲所统辖的军队,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去世,丧事办完后,世祖召见张珪,亲自抚慰他。张珪上奏说:我年纪轻,军中事务重大,聂祯跟随我祖父、父亲久经沙场,希望让他辅助我。世祖感叹说:寻求阅历多而且稳重的人来辅助自己,寻常的年轻人想不到这点。重重赏赐了他,让他回去,并遍赏了他的随从。至元十九年,宣城、徽州群盗蜂起起,行省下檄文命令张珪讨伐他们,士兵多次被贼寇打败,士兵中有宰杀百姓家的猪并伤了主人的。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打败仗的原因。斩杀那些士兵,盗贼全都平定了。二十九年,张珪入朝,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说:张珪还年轻,姑且用佥书一职试用他,果真可以大用,请等以后。皇帝说: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这个官职呢?授予他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行天下,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还朝后,升迁为浙西肃政廉访使。他弹劾罢免郡长吏以下官员三十多人,州府小吏几百人,征集的赃款数以万计。张珪查知盐司以奸诈手段获得利益的事,将要揭发他们,事情关涉到行省,有心里不安的人,想以执法过严的罪名中伤张珪,就贿赂皇帝身边的臣子,谎称张珪施行巫术,并且阻碍盐法的执行。皇帝派遣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他们都认了罪。张珪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大官,没获得答复;还弹劾迷惑君主的近侍,又没获得答复。于是他称病回家。泰定三年,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珪,张珪来到,皇帝说:你来时,民间怎么样?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六,希望陛下考虑他们。皇帝听了后很痛心,命令有关部门全部救济那些人。没过多久,起用张珪商议中书省的事情,张珪在泰定四年十二月去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