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阅读:《范纯仁》

(2019-09-19 16:41:04)
分类: 历史
文言文阅读:《范纯仁》



                             

 范纯仁

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祜元年进士第。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兄纯祜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榖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是。”卒不就。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兄死,葬洛阳。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公为哉?”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知河中,诸路阅保甲妨农,论救甚力。除给事中。司马光为政,将尽改熙宁、元丰法度。纯仁谓光:“去其太甚者可也。”左相吕大防奏蔡确党人甚盛。纯仁面谏朋党难辨,恐误及善人。遂上疏曰:“举用正直,而可以化枉邪为善人,不仁者自当屏迹矣。”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受失所学得之忠怒二字一生用不尽以系立朝事君接待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熟寐而卒,年七十五,谥曰忠宣。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
【注】慁:打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B.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C.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D.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毂,皇帝的车驾,常用以指代天子。辇毂之下,指代京师、京城。
B.台阁,指尚书台等官府,在台阁担任职务的臣子必须是皇帝近臣。
C.保甲,古代的户口编制单位,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D.朋党,指集团、派别,多是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纯仁事兄如父,不扰公家。兄长有病,范纯仁安排医药饮食居住等,放弃了官职;兄长去世,他凭自家的财力办理丧事。
B.范纯仁劝民植桑,为政宽仁。在襄城,对有罪而情节较轻的人,根据植桑多少减免所受处罚;在齐州,给囚犯自新的机会。
C.范纯仁举荐人才,没有私心。他奏请选用正直的人,认为这样能同化枉邪之辈;他依据公议荐举人才,不求出于自己门下
D.范纯仁为人宽厚,奉行忠恕之道。他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他与同僚、亲友相处和睦,常常劝诫子弟要责己宽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严治之犹不能,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
(2)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大半。
 
 
10.(3分)C
11.(3分)B
12.(3分)A(“放弃了官职”分析有误)
13.(5分)(1)这种情况严厉治理还不能止息,您一概用宽仁(方式),恐怕不能承担那里的治理了。
                          (大意3分,“戢”“胜”各1分)
(2)(5分)(范纯仁)将他们全部叫到院子里,训诫让他们重新做人,当即释放了,一年后,盗贼减少了大半。
                          (大意3分,“释”“期岁”各1分)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考中皇祐元年进士。以著作佐郎身份任襄城县知县。他的哥哥范纯祐有心痛的疾病,范纯仁侍奉他就像侍奉父亲一样。医药、饮食、居住、服饰,他都亲自按时安排。宋庠推荐他担任馆职,他推辞说:“京师,不是我哥哥养病的地方。”富弼责备他说:“台阁的任职难道容易得到吗?何必如此。”最终他没去就职。襄城县百姓不养蚕织丝,范纯仁劝勉百姓种植桑树,有罪而情节较轻的,看他种植桑树多少而减免其所受处罚百姓依赖仰慕(他),后来把桑林称为“著作林”。范纯仁的哥哥去世,葬于洛阳。韩琦、富弻写信给洛阳尹,让洛阳尹帮助范纯仁安葬。安葬后,洛阳尹为事先没听说此事而惊讶。范纯仁说:“我们自家的财力足以办此事,怎能打扰公家呢?”调任齐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轻易偷盗劫掠。有人说:“这种情况严厉治理还不能止息,您一概用宽仁(方式),恐怕不能承担那里的洽理了。”范纯仁说:“宽仁出于人性,如果强硬而刚猛,就不能持久。”有掌管刑狱的衙门,关押的囚犯常常满狱,都是犯了盗窃罪而被督促赔偿的屠夫商贩之类。(范纯仁)将他们全部叫到院子里,训诫让他们重新做人,当即释放了,一年后,盗贼减少了大半。主持河中政事,各行省看到保甲制度妨碍农业,上书阻止很用力。(范纯仁)被授予给事中。司马光主持政事,将要全部改掉熙宁、元丰法令制度。范纯仁对司马光说:去掉其中过分者就可以了。”左相吕大防上奏蔡确同党势力很大。范纯仁当面进谏朋党难以辨别,恐怕误及好人。于是上疏说:“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就可以把枉邪之辈同化为好人,不仁的人自然排除了。”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人并不知道自己是范纯仁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下呢?”范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错失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仁,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曾经说:“我平生所学,得益于忠恕二字,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常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责备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在熟睡中去世,年龄七十五,谥号“忠宣”。


                                           范纯仁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掊:搜括。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其事于上 白:禀报

B.神宗嘉纳之 纳:采纳

C.擅发常平粟赈贷 发:征发

D.诏遣使按视 按:查究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

A.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B.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C.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人 虽 至 愚 责 人 则 明 虽 有 聪 明 恕 己 则 昏 苟 能 以 责 人 之 心 责 己 恕 己 之 心 恕 人 不 患 不 至 圣 贤 地 位 也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4分)

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3分)



8.C(打开粮仓)

9.B(A.后句是说范纯仁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不属于爱民。C.前句表现爱民,后句表现敢谏。D.前句是与下属通判论应依法处置囚犯,不属于敢谏)

10.C(“期岁,盗减比年大半”是说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11.(1)人 虽 至 愚/ 责 人 则 明/ 虽 有 聪 明/ 恕 己 则 昏/ 苟 能 以 责 人 之 心 责 己/ 恕 己 之 心 恕 人/ 不 患 不 至 圣 贤 地 位 也

(2)你善于分析政事,应该为我逐条分析上奏自古至今可以作为借鉴的天下安定和动乱的史实。

                (4分。“善”“宜”“条”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

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3分。“会”“稔”“活”各1分)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帝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事向皇上禀报,要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被任命为同知谏院。他上奏说:“王安石改变了祖宗法度,搜刮钱财,使民心不得安宁。《尚书》说:‘怨恨哪里在明处呢,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啊。’希望皇上能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怨恨。”神宗说:“什么是你说的看不见的怨恨呢?”范纯仁回答说:“就是杜牧所说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啊。”神宗赞许他,采纳了他的意见,说:“你善于分析政事,应该为我逐条分析上奏自古至今可以作为借鉴的天下安定和动乱的史实。”于是就写了一篇《尚书解》献给神宗皇上。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范纯仁说:“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可他却为自己之事的忧虑超过了为众人之事的忧虑,为自己疾病的忧虑超过了为国家的忧虑,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

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任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宽以待之,恐怕那里需要整治的违法乱纪事情不能穷尽了。”范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不能持久,以此来管理凶暴的百姓,这是造成刁顽的方法啊。”有一处掌管刑狱的衙门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的。纯仁说:“这些人为什么不让他们保释后缴纳呢?”通判说:“这些人(如果)被释放,(就)又会作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纯仁说:“依照法律,他们所犯的罪不至于死罪,却因这样的意愿而杀死他们,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将他们全部叫到官府庭前,训诫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释放了。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纯仁所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庭之下呢?”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曾经说过:“我平生所学,得益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已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