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卷小说阅读:鲁迅《理水(节选)》

分类: 文学 |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