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小说阅读:《信任》《娘的那轮中秋月》《贼道》

分类: 文学 |
4.
CE (C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对猎人的仇恨,故“惊恐”应为“仇恨”。E项,“小说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5.
善于伪装,处心积虑。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它放松老狐狸的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他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贪婪自私冷酷。他杀老狐狸,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的信任,心里想的只有钱;他不立刻杀小狐狸,是因为小狐狸不值钱,想等小狐狸长大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猎杀。
6.
从形象方面:“信任”体现了人性的残忍和兽性的纯真,在小狐狸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和小动物的形象特点。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意味深长,让人感慨。从情节方面:“信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直接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的被亵渎也直接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报复,最终把猎人引向了陷阱。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对猎人的仇恨,故“惊恐”应为“仇恨”。E项,“小说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猎人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小狐狸让老狐狸放松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而猎人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启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这就表现出猎人善于伪装,处心积虑的特点;如猎人杀死老狐狸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的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对他的信任,心里想的只有钱;如猎人不立刻杀死小狐狸不是因为对小狐狸的怜惜,而是因为小狐狸的不值钱,想要等小狐狸长大后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的时候,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用尽办法,一心想要猎杀小狐狸,这表现出猎人贪婪自私冷酷的特点。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形象、情节、主题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信任”的意思是指信赖、相信的意思,可以表示为对别人相信并加以任用,也可以说是彼此之间的互信。本文以“信任”为题,小狐狸信任猎人,而猎人恰恰是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设下圈套,这反映了人的贪婪狡诈以及动物的纯真,文章在对比之中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从文中来看,猎人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可以说全无信任可言,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这就在主题上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点睛:围绕标题设题,考生要先考虑标题的含义,而分析含义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不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的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使动等。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的凸显、主旨的揭示以及情节的推动等几个角度作答。
故乡在山中。那儿有青葱的竹林,有粉白的房子,有密如细雨的虫鸣。这一切,在中秋的晚上,都显得那么温馨,显得那么和谐。这时,一轮月缓缓地升起来。这,是故乡的中秋月。故乡的中秋月下,总少不了响亮的笑声,是一群孩子的笑声。
中秋,对于小村而言,很是热闹。
小村人一直有中秋做月饼的习惯。小村的月饼,做法很简单:村人将芝麻炒熟,粒粒饱满,然后和白糖搅拌在一起,放在石臼中,用石锤研成末,包入蒸馍中;再然后,将蒸馍压平,放在烧红的油锅里,左右翻烤,烤得焦黄焦黄的。咬上一口,又甜又香又烫,很好吃的。
我们喜欢中秋,更喜欢中秋的月饼。
西天,最后一抹亮光也消失了。可是,东边山头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却慢慢爬上了山顶,刹时,一切都亮了,包括小村、树木、河水,包括田里的庄稼。月光也照着我们,银片一样。我们傻望一眼月亮,然后,也不知谁喊一声月亮出来了,大家都呜地一声散了,各自回到各自的家。因为,月饼快做好了,我们要吃月饼了。
故乡过去吃月饼,就是当做一顿饭。娘系着围裙,用盘子将月饼拿上桌,还炒了菜。我抓了一个月饼就咬。娘急了,连连说:“慢点,小心烫着。”刚拿出来的月饼,真的很烫人的。我有一次一不小心,就让月饼里的馅儿烫着了,呜儿呜儿哭了。
吃剩的月饼,娘给收起来,就成了我的零食。我在外面疯玩着,一旦饿了,跑回家喊一声肚子饿了,娘就会拿出一个。我接过,大口吃着。娘问:“香不?”我说香,娘一笑道:“馋猫。”我举着月饼让娘吃,娘低下头轻轻咬了一下,连连咂着嘴,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多年后,在城中,我吃了各种月饼,可都没有娘做的好。行走城中,一晃多少年,记忆最深的仍是故乡的中秋节。
在故乡,春节守岁,中秋守月。
吃罢月饼,娘拿一张椅子,还有爹,还有其他人,都坐在院子中。这时,月亮白光光地升高了,爬过了三叔家的屋顶,爬过了二叔家的椿树枝头,贴在当空。椿树上,一个老鸦窝清清楚楚的,淹没在月光中。河里的水哗哗地响着,在院子看去,月光下,河水白白亮亮地流着。
村子静下来,有虫声细细密密地响起来。我靠在娘的怀里,望着圆满的月亮。娘告诉我,月亮里有一个女孩,名叫嫦娥。娘说,月亮中有一棵桂花树,很粗很大。娘教我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一直带到娘门口……”然后,我就在娘的怀中睡着了,朦胧中,感觉到娘用手在轻轻拍着我,隐隐约约听到娘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然后,我沉沉睡去,醒来,已经天亮了。
记得一个中秋的夜晚,娘曾问我:“喜欢娘做的月饼吗?”是时,我刚刚四岁,靠在娘的怀中,吃着娘做的月饼,点着头说:“喜欢!”娘又轻声问:“娘老了,你走远了,中秋时回家看娘吗?”我点着头,脆声说:“我还给你买月饼吃。”娘高兴地笑了,一脸的幸福。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月亮又圆了,中秋又近了,娘,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一直,我都还记得四岁时的那句话,记得娘一脸阳光的样子。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详细的叙述了做月饼的过程,这并不是闲笔,而是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B.文章两次写到娘对我说“小心烫着”,都表现了娘对我的担心与责备。
C.文章写到“多年后,行走在异地,回首故乡时,那一幕情景,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幕情景”指的是那时故乡太阳刚刚落下时天边的美景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一缕烟。
D.往事历历在目,作者描写的儿时娘讲的嫦娥的故事,哼着的歌曲和四岁与娘的对话,都是文章精彩的片段,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5.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描写的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6.文章标题“娘的那轮中秋月”意蕴丰富,请加以探究。(6分)
4.
D(A项“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有故意夸大之嫌;B项第一次虽有担心,但更是一种对我顽皮的嗔怪,是一种甜蜜;C项“那一幕情景”是指“炒芝麻”及“我”抓芝麻吃的情景)
5.作者主要从远近、视觉、听觉、动静结合等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这些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正面衬托了人们生活的祥和、快乐;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6.暗指儿时发生在中秋节与娘有关的故事。代表着娘对我的无私呵护与慈爱以及表达了我对娘的思念。蕴含了对儿时幸福团圆生活的追忆。暗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那年,雪很大,雪花一片一片向下拍。
王小义坐在炉火前,伸着双手烤火。突然“啪”的一声,飞进一个纸蛋。
王小义知道,买卖来了。
王小义是盗,说白了,就是贼,身手很高,三十年来,没落过网。之所以如此,是他有一套周密的计划。王小义做贼,有踩探的,销赃的。生意做成,三七分成。
没人担心王小义食言独吞,在贼界,王小义贼德很高,口碑甚好,从未发生此事。因而,谈起王小义,赋们都一翘手指,道:“王哥,高!”
这次送信人在信中详细指出了银子所在地方,而且画了地图。当然,信中没有忘记告诫,自己那份,藏在月亮洞内,月明之夜,自己去拿。纸中,还包了一个玉饰,碧绿的玉鱼儿。信中特地嘱咐,偷了银子,把玉鱼儿放下。王小义火不烤了,也没心思坐了,出去了一趟。
天很阴,雪花那个大呀,一团一团落下来,砸在雪地上,“噗噗”直响,但王小义走过,地上没一点脚印。王小义出去了一趟,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当夜,一身白衣,出了门。
银子整齐地码在那儿,一夜间,全转移了地方。当然,临走,王小义没忘了放下那个玉鱼儿。尽量满足同伙要求,是王小义另一贼道。
第二天,王小又起得很迟,见没啥动静,走到街上去遛遛。
城里,到处贴着告示。昨夜,县衙门所接受的救济捐款,和朝廷下拔的救济款,一文不留,被贼全部盗走。
“听说,那银子放在一处极秘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人议论。
“天哪,没有救济银子,几年大旱,没粮过冬,那还不把人饿死光。”又有人接口。
王小义心里一惊,很是后悔。正常情况下,他只偷富户,不偷穷家小户,没啥可偷;也不偷官府,惹不得,弄不好会掉头的。
王小义心情惶惶回了家,坐不是,站不是。
下午,又有消息传出,贼已显了影踪:在藏银地方,发现了一个玉鱼儿,是县尉大人的饰品。县令一怒,捆了县尉,严刑拷打,不交银子,就交人命。
王小义听了,窜到街上,随着看热闹的人流,涌向衙门。
衙门外,人满为患。县尉跪在堂上,满身刑具,浑身是血。县太爷坐在堂上,咳嗽一声,对着县尉道:“你一生清明,口碑甚好,为什么做这样为人不齿的事?”
下面,所有县民,议论纷纷,也纷纷点头。
县尉没说什么,转过身,对着县民们跪下,一下下叩头,然后泪流满面道:“乡亲们,我有罪,没搞好治安,让贼偷了大家的救命银子。但,我绝不是贼啊。”
县令笑了,呵呵的,一拍惊堂木,道:“你自夸清明,却如此卑鄙。来呀,大刑侍候。”一声令下,棍棒如雨,不一会儿,县尉晕倒地上。
县令一挥手,让人将县尉提下去。
一县百姓,也叹息着离开。
第二天,县尉又被提上大堂,不待动刑,他抬起头,道:“大人,你给我几天期限,我一定把银子追回来,分文不少。”
“好吧,把县尉大人的母亲接进县衙,县尉大人你免除了后顾之忧,好好捉贼吧。”说完,哈哈
大笑。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扣人质,县尉是个大孝子啊。
时间一晃,到了月半,县尉依然一筹莫展。那夜,在狱中,空中飞下一个纸团,教他这一句话,而且保证,一定会找到啊,可是至今没有音讯。
正在长吁短叹,又一个纸团飞下,落在他手上。
他拿起纸团,忙追出,外面,空空的,不见—人。
那夜,明月如盘,高挂天上。月亮洞,黑幽幽一片,阴森可怖。一个人影,鬼魅一般,闪进洞,火则一亮,照着洞内银子,分明不像是四成,倒像十成。
银旁,插一木牌,上写:贼亦有道,盗亦有德。
黑影一惊,转身欲逃。一声锣响,一群差役拥上来,围住蒙面人。当头是县尉,抓住蒙面人面巾,一扯,一惊:那人,竟是县令。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16.文章多次出现“玉鱼儿”有什么作用》
17.联系全文,分析县令这一人物形象。
18.文章以“贼道”为题有什么含义?
15.王小义雪夜收信盗银王小义发现盗银来历县尉被捉、被审县尉依计捉贼。
16.埋下伏笔,巧设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17.县令贪赃枉法、监守自盗、栽赃他人,是一个为官无德、不顾百姓死活、
阴险狡诈的“贼”官。
18.王小义行盗有周密计划、行盗水平高;贼德好,口碑好,守信用;尽量满足同伙要求;只偷富户,不偷贫户与官府;做贼有原则、有底线、讲道德。
前一篇:张炜小说阅读:《紫色眉豆花》
后一篇:彭家河散文阅读:《川北可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