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国小说阅读:《好东西在哪里》《教育诗》

分类: 文学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
C.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
D.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胜试图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见过世面,有忧患意识却找不到好的出路:在城里打工的他为梅庄的死寂而担忧,为玩扑克的逃学孩子而着急,而无具体对策;有主见、敢实践却无良方:他不顾父亲反对,从自家电表接线给街上扯电灯,结果也改变不了梅庄的落后;
黄建国
过一会儿,爷爷就要把孙子送进小学校了。现在,他们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
九月的头一天是个挺好的日子,阳光清亮透明,风也凉爽,因为晚上下过一场雨,路面还湿漉漉的,但已不泥泞,个别低洼处积着雨水,偶尔低头一看,能看见天上的一两朵白云映浮在里面。头顶上不时有鸟掠过,喳的一声,飞到了玉米地里,落在玉米穗吐出的缨子上。缨子有粉红色的,米黄色的,奶油色的,吊在鲜绿的玉米秆中间,很是光彩夺目。
学校位于村子的东南角,有一条小路通向那里。爷爷和孙子就走在这条小路上。孙子的头脸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比较整洁,斜挎一只新书包,一只手紧紧按在上边,看上去蛮像个认真的小学生。爷爷有些驼背,是个瘦小的老头,走路一晃一晃的。他把孙子的手牵在自己手里。
“从今天开始,你要把贪玩儿的心收了。”爷爷说,“你是个学生了。”
“哦。”孙子说,“一会儿就会发新书,还有本子、铅笔、橡皮擦。”
“让你念书不容易哩,”爷爷说,“你爸你妈为了你能念书,他们才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
“我知道。”孙子说,“过不了多长时间,说不定我就能看懂我爸写的信了。”
爷爷说:“念书要一心一意地念,你把贪玩儿的心要收了。”
孙子说:“我白天黑夜念,行不?”
爷爷说:“不能像你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念了半截。你问他去,他现在后悔死了,做不成啥事,只能去给人打工。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啊。”
孙子说:“你别给我说这个!我是我,跟他不一样。”
爷爷说:“所以我说,不敢再野了,要把心收住。”
孙子说:“你老说这句话,我都听过好几遍了。学校里还有滚铁环哩。”
爷爷说:“那不一样。老师安排的事情不一样。哦,我突然记起来了,学校这地方原来是一座庙,我小时候还去烧过香哩。”
“庙是干啥的?”
“敬神的。”
“神为啥看不见?”
“庙里有塑身哩。把庙改成了学校,就是念书的地方了。在念书的地方么,就要把心用上,写不好字,先生打板子哩,把手心打得红肿红肿,吸溜溜痛。”
“爷爷你挨过板子吗?板子是啥样子?”
“啊,没有。没见过,爷爷没进过学堂。”
“那你干啥呢?”
“拾粪。”
“你爸你妈为啥不去打工让你念书哩?”
“这个么,啊,这个么,那时候……爷爷给你说不清。反正爷爷不识字,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个村子。你爸念书少,只能出去打打工,做不了大事情。你好好把书念到肚子里,以后就会去大地方,离开村子见外面的事情。”
“为啥要离开呢?咱们村子不好好的吗?”
“啊,这个么,怎么说呢,好是好,不过么,做不了啥大事情。”
“你看看村主任,也没多少本事。这地方限制人哩。”爷爷顿了顿说。
“我以后还能回村子么?”孙子突然这样说。
“能哩!”爷爷说,“你想回就回来么。你也许会骑一匹马,很威风,啊不,现在早已不兴骑马了,你也许会坐一辆小卧车回来,更威风哩!”
“我让你也坐。还有我奶奶。”
爷爷没吭声。爷爷叹了口气。爷爷很伤感地说:“爷爷坐不上啦。到那个时候,爷爷已经入土啦。”
“我不让你入土。你入了土我把你挖出来。”
爷爷又不吭声了。爷爷拍拍孙子的头说:“你胡说呢。爷爷啥时候才能享上你的福啊。啊,咱不说这些了。主要是肚子里要有墨水,你不敢胡野了,把心收到念书上来。”
“你又说这话了,人家已经给你说过了。”
“我琢磨,念书和种地是同一个道理。俗话说,人哄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你要是哄书哄字,你爸的辛苦钱就白花了。更要紧的是,最终就把你自己哄了,耽搁了,哭都哭不出眼泪呢。”
孙子说:“我为啥要哭呢?我不哄我自己。”
爷爷说:“这就对了。有志气哩。这就好。”
他们走到了小学校门口。有很多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出进进。爷爷松开孙子的手,爷爷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以后你要自己操心上学。进去,快进去。”
“哦。我知道啦。”
爷爷说:“啊,还有一件事,咱们村里有两位识文断字的大先生,小时候都是在这里念的书。你听见了吗?”
孙子已经跑进学校里了,他转身朝爷爷摆了摆手,示意爷爷回家去。但是,爷爷没有立即回家,爷爷站在那里,仰起头,把学校很严肃地打量了一阵子。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农村九月清新、明丽的自然风光,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美好的氛围,暗示了爷孙俩对未来充满希望。
B.爸爸妈妈出去打工,爷爷送孙子上学,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也是当下的社会背景的折射,这样就把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联系起来。
C.孙子说念书能看懂爸爸的信,要白天黑夜念,还说自己不会只念半截,这说明他能够细心体察爷爷的心思,聪明懂事。
D.爷爷反复说“要把贪玩儿的心收了”“把心收到念书上来”等,表达他望孙成龙心切,也强化了小说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题。
E.小说通篇写爷爷和孙子的对话,家常和轻松中蕴含着深意、真情,表现出人物真实的心理,传递出作者的深刻思索。
8.小说结尾写爷爷“把学校很严肃地打量了一阵子”,爷爷的“打量”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写的只是上学路上爷孙对话的小场景,却用了“教育诗”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7.(4分) C
D(每个2分)
8.(4分)对孙子能到学校念书感到欣慰;对孙子的将来充满期待;对自己没进过学校感到遗憾;对学校充满敬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观点一:合适。教育关系着祖孙三代人的命运,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引导人们深入思索教育这一大主题;小场景冠以大题目,耐人寻味,有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不合适。小场景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与内容疏离;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教育只是暗示人物命运的背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爷爷对孙子的反复叮嘱,轻松家常的生活气息,用大题目显得沉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后一篇:章东磬小说阅读:《英雄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