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阅读:《珍贵的尘土》

(2017-10-20 15:06:31)
分类: 文学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阅读:《珍贵的尘土》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阅读:《珍贵的尘土》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阅读:《珍贵的尘土》


                      珍贵的尘土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夏米的草房便在靠北面一个堡垒的脚下,与洋铁匠、鞋匠、捡烟头的和乞丐们的破房子为邻。 
        以前,夏米也过过好日子。在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在“小拿破仑”军队里当过兵。他在维拉克鲁斯得了很重的热病,没上过一次阵,就给遣送回国了。团长借这个便,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8岁的小姑娘,带回法国。 
        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丝笑意。夏米尽其所能地照料苏珊娜,可他有什么办法使她快活呢?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她听。
        家乡的一个老渔妇的屋子里,在十字像架上,插着一朵做工粗糙、色泽晦暗的金蔷薇。全村的人都很奇怪,这老太婆干嘛不把这件宝物卖掉,否则准能卖到一大笔钱。只有夏米的母亲一个人肯定地说,卖掉这朵金蔷薇是有罪的。因为这是当初,老太婆还是个嘻嘻哈哈的姑娘,在奥迪埃尔纳一家沙丁鱼罐头厂做工的时候,她的未婚夫为了祝她“幸福”送给她的。“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夏米的母亲说,“谁家有金蔷薇,谁家就有福气,不只是这家人,连用手碰到过这朵蔷薇的人,也都能沾光。” 
        后来,已经离开村子的夏米在勒阿弗尔碰到一个他认识的在邮船上的当司炉的人。那人告诉他,老太婆当画家的儿子忽然从巴黎来了。从那个时候起,老太婆的茅舍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里面充满了生气,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说,画家们东抹一笔西抹一笔可能赚大钱呢。 
       ,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一次,夏米坐在甲板上,拿他的铁梳子给苏珊娜梳理她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她这样问。
       “什么都可能,”夏米回答说。“说不定也会有个傻小子送你一朵的,苏珊。”  
        夏米把小姑娘带到了鲁昂,当面把她交给了一位瘪着黄嘴唇的高个子妇人——苏珊娜的姑妈。夏米走了。他好几次回头张望那幢死气沉沉的房子的窗户,只见挂在那里的窗帘连风都不愿去吹动。在湫隘?的街巷中可以听到各家小店铺里时钟充满的滴答声。在夏米的军用背囊里,藏着苏珊的纪念品,她辫子上的一条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鬼知道为什么,这条发带有那么一股幽香,好像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热病摧毁了夏米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夏米尝试过各种微贱的职业。最后,成了一个巴黎的清洁工。
        日子溶成为黄色的沉滓。但是有的时候在夏米的心灵里,在这些沉滓中,浮现出一片轻飘的蔷薇色的云——苏珊娜的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曾有一股春天的清新气息,也仿佛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为了使苏珊娜幸福,夏米决定打一朵小小的金蔷薇。说不定像母亲跟他说过的,它可以使许多普通的人幸福。谁知道呢!他开始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装到口袋里,带到他的草房里来。邻居们认为这个清洁工“疯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每天深夜,他就在院子里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簸来簸去。在没有看到凹糟里隐约闪现出来的金色粉末之前,他总是焦灼不安。
        这件事夏米对谁也没说过。 
        不少日月逝去了,金屑已经积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但夏米还迟迟不敢把它送给制首饰匠去打成蔷薇。他并不是没有钱——要是把这块金锭的三分之一作手工费,任何一个首饰匠都会乐意接下这桩生意。问题并不在手工费上。从某个时候起,夏米却开始惧怕将与苏珊娜相遇,把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他想把那久已赶到心灵深处去了的全部温情,只献给她,只献给苏珊。可是谁会稀罕一个形容憔悴的怪物的温情呢!夏米早就看出来,所有碰上他的人,唯一的愿望便是赶快离开他,忘掉他那张皮肤松弛、目光灼人、干干瘪瘪、灰不溜秋的脸。 
        在他的窝棚里有一片破镜子。偶尔夏米也照一下,但每回都破口大骂地立刻把它扔到一边。还是别看到自己的好,别看到这个瘸着两条患着风湿病的腿的丑八怪的好。 
        当蔷薇终于打成了的时候,夏米才听说苏珊娜在一年前已经离开巴黎到美国去了,据说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连一个能够把她的住址告诉夏米的人都没有。 
        最初夏米甚至有如释重负之感。但随后他那指望跟苏珊娜愉快、充满温情地相见的全部希望,不知怎么变成了一片锈铁。这片刺人的碎片,梗在夏米的胸中,在心的旁边。于是他祷告上帝,让这块锈铁快点刺进这颗羸弱的心里去,让它永远停止跳动。 
        守望着夏米的只有那个上了年纪的首饰匠一个人,就是他,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 
        夏米在一次首饰匠来探望他的时候,悄悄地死去了。首饰匠托起了清洁工的头,从灰色的枕头下,拿出来用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包着的金蔷薇,然后掩上嘎吱作响的门扉,不慌不忙地走了。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 
        晚秋时节,秋风和忽明忽灭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首饰匠想起了夏米的脸在死后变了样,它变得严峻而又安详。他甚至觉得凝结在这张脸上的痛苦也是优美的。 
                              (选自《金蔷薇》,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注解:让,夏米的名字。苏珊,苏珊娜的昵称。湫溢,低洼狭窄。


       4.下面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点笑容”的主要原因是她不喜欢送她去里昂的夏米,对他不能逗她开心感到不满。
       B.“让,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反映了苏珊娜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和向往,也为下文夏米为她打一朵金蔷薇埋下伏笔。
       C.金蔷薇做成时,夏米得知苏珊娜离开巴黎去了美国,最初的一刹那他感到轻松,因为从某一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惧怕将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D.“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侧面反映出苏珊娜对夏米感情的变质,从幼时的依赖转变为成年后的嫌弃和厌恶。
       E.小说的结尾,夏米悄悄地死去,金蔷薇也终究没有送到苏珊娜手中,这与他内心对苏珊娜的温情不为人知相契合。
       5.文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6.请根据全文探析小说末段的意蕴。(6分)


        4.AD(A.主要原因是离开父亲的不舍和对将要面临的陌生新生活的迷茫担忧;D.这一细节并不是反映苏珊娜对夏米感情的变质,反映的是夏米献给苏珊娜的温情的落空和幻灭。
        5.写出了苏珊娜生活环境的恶劣;营造出压抑、空寂的氛围;表现夏米内心对苏珊娜不舍、担忧、负疚、无奈的复杂情感;为下文夏米想为苏珊娜的幸福打一朵金蔷薇做了铺垫。
                               (写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6.①晚秋苍茫的暮色和闪烁摇曳的灯火加深了全文的悲剧色彩;②夏米脸上的痛苦让人觉得是优美的,缘于他严峻又安详的表情;③赞颂了夏米的善良真挚以及他对苏珊娜深沉伟大的爱。


       《金蔷薇》

《金蔷薇》是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散文集,首版于1955年。

在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探讨了写作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品构思的产生过程;作家应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磨炼语言;想像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人物性格本身的逻辑性;灵感的由来等。

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作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16649f4d48adbf25.jpg帕乌斯托夫斯基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珍贵的尘土》讲述了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为他心爱的姑娘做一朵金蔷薇的故事。

《摩崖石刻》从拉脱维亚渔村旁的一块"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的石碑谈起,强调了艺术家的良心、内心的召唤,强调了艺术家的使命感,要与人民、与历史的命运紧紧相连。

《几朵木花》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对诗歌的矫揉造作的模仿,强调要对生活抱有诗意的理解,要珍惜少年时代幻想的激情。

《第一篇短篇小说》回顾了自己写短篇小说的经过,指出作家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闪电》谈了构思产生的奇妙状态,同时批评了人们对作家灵感的种种误解。

《作品人物的反叛》讲解了作家笔下的提纲、人物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道理。

《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记叙了自己的中篇《卡拉一布加兹海湾》的酝酿过程,强调要坚信人类理智的力量,坚信人类心灵的拯救一切的力量,要热爱大地。

《心灵的印痕》讲述了自己的短篇小说《电报》和中篇《猎犬星座》的产生过程,说明作家要用"心"去生活,而不要专门去收集"材料"。

《钻石般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细致的观察、体会和感受,对语言与人民,语言与大自然之间密切关系的思考。

《辞书》提倡学习人民中活生生的语言;提倡在大自然中学习语言,领会大自然的诗意。

《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讲述了报社老编辑布拉果夫为老作家梭勃里改稿的经过,说明了"适当地打上去的一个标点,对读者起着多大的作用"。

《似乎无足轻重》列举了许多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心理感受和写作习惯,展现了艺术家创作这个伟大而美妙的过程。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从一则小故事讲起,强调了细节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白夜》通过回忆自己的中篇小说《查理·隆谢维里》的写作过程,告诉人们,究竟是什么使僵死的材料突然变活。

《生命力的发端》抒发了对人类想象力的感受,指出想象力是人类艺术活动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的本性之一。

《夜行的驿车》讲述了安徒生为了童话艺术而牺牲了爱情的故事。

《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一一介绍了几个作家的创作特色。

《洞察世界的艺术》谈了写作技巧之重要。

《在卡车的车厢里》谈了艺术家对大自然要有细致的、投入的观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