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散文阅读:《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分类: 文学 |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19.C
读后可知,答题区间在第8段,C项“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表述错误,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可判断此处的“乡党”应是老乡。所以选C。
20.C
A项,理解错误,由原文“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更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可知,此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B项,理解错误,由“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可知此项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D项,“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理解错误,可由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可知,此项的理解于文无据。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①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②刮目相看,“突然生出神秘感来”;③震撼赞叹,“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④相见恨晚的懊丧自责,与老腔的融合。
22.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23.①《白鹿原》是作者代表作品,文中写到“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写出了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因此本文的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联系。③作者的小说《白鹿原》和“白鹿原上奏响的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24.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
19.C 【解析】这里只是老乡,而无志同道合之意。
20.C【解析】(A项产生神秘感的原因在于赵季平对演员的态度。B无中生有D不是“一直很流行”。)
21.(1)从未了解,反应平淡:从未听过老腔这个剧种,老腔影响小。
(2)刮目相看,产生神秘感:从赵季平对老腔演员的反应及再看白眉老汉的感觉,顿生神秘。
(3)初听老腔,感到惊讶震撼。
(4)沉迷且陷入遐想,生出相见恨晚的懊丧自责:认识到老腔的艺术魅力。
(5)保持距离,冷静欣赏:脱离“乡党”身份,感慨老腔的历史艺术传承。
(6)放弃距离,融入其中:凸显老腔的感染力。
22.(1)写观众反应强烈,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体现老腔的魅力。
(2)写赵季平对老腔表演者的尊重,表现老腔的魅力。
(3)写濮存昕加入表演,尽情演绎,写出老腔的魅力。
23.(1)在情节上,老腔在后来的话剧《白鹿原》上得以演绎。
(2)在内容上,老腔和《白鹿原》都是反映关中乡土生活的,具有必然联系。
(3)在主旨上,二者共同反映关中的文化底蕴。
(4)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喜爱和赞美。
24.(1)比喻。把老腔的腔调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还有秋禾的啸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的艺术感染力。
(2)排比。强调了老腔的艺术感,增强语势,增强感染力。
(3)联想。老腔让作者联想各种关中的各种声音,写出老腔腔调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所谓“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现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成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三个题目中规中矩,分别对应3种类型:①实际应用类,②议论说理类,③抒情类。
①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明确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对象是“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因此应以对方“不了解高中生活”为前提,在必要时可先进行简短地介绍,再引入针对性的建议;目标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因此不要偏离“学习”这个领域,针对“最需要注意的”事项,提“一两条建议”即可(例如“注意劳逸结合”/“做好时间规划”/“避免偏科”等),不要过于冗杂。在此基础上,要想得到高分,建议应该是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条理清楚的,避免内容空虚或者泛泛而谈。
②在议论说理中,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观点,即对建立“家长群”这一现象的深层阐释或价值评判。在这里肯定其积极作用或否定其消极作用均可,但若进行辨证分析,应注意在对立之后须达到“统一”,给出明确的观点,避免“骑墙”。之后围绕中心观点展开论证,一方面要注意整体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具体论述的理据性和说服力。
③在抒情中,首先要明确和集中自己的情感。通过“荷”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是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田园风光的追寻?还是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赞美?其次要围绕这个情感核心来选择抒情方式,可以直接抒情,更推荐构建具体化的意象、意境,通过形象的构造和氛围的渲染来抒发情感。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应注意选词的形象、贴切和比喻、对偶、排比等手法的使用。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2,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他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试题分析:第一道作文题是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根据阅读题中的老腔的形象特征,结合着题目“‘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从“老腔”的形象,“震撼”的原因两个角度分析。然后进行拓展延伸,由艺术领域拓展到历史、民族文化、人生追求等方面要达到的至高境界进行构思立意。写作时,要根据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及名人名言来写一篇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的写作要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大作文审题门槛低,下笔很容易;但要注意文体及写法要求,明确如何写好。
①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个题目,揭示了议论的重点应当放在“老腔令人震撼”背后原因的解读。在题目前的引导语中,谈到“‘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这提示议论的层次不应局限于老腔作为曲艺形式,更应涉及它在艺术、地域、历史、民族和生命等层面的象征意义。在题目后的具体要求中,谈到“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这提示了文章的切入点和展开方向。从这些角度来看,本题的要求是比较多的。这些要求能否达到、完成是否充分,将成为评价文本的重点。
另外,这个题目使很多人想起“传统文化”这个母题。但题中明确的要求决定了一定要以“老腔”为切入点展开,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事物可作参照但不可成为论述主体,否则会有偏题之嫌。
②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因此文章一定要以“故事”为主体。题目后的具体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则提示了故事评价的标准。如果主题不够鲜明,或者不能集中于“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在行文中缺乏细节描写,那么很难得到高分。
这道题内在的要求是想象力,因为故事需要完全虚构。但题目前的引导语其实提示了可以想象的方向:“它能与你交流”——书签会跟你聊什么呢?是关于书的内容,关于书签曾经的经历,还是你的阅读品位?……“它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有什么愿望呢?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还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览?还是迅速判断出书籍的价值?……这些都是可以展开思考,设计情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