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符浩勇小说阅读:《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2016-02-05 09:31:34)
分类: 文学
 
 
符浩勇小说阅读:《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小说阅读:《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小说阅读:《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解析C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④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补充问答

20.请分析小说结尾在结构与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4分)

21.小说以《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为题有何妙处?(4分)

20.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结尾表面上是李茂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无法回城给孩子上课。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用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这一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4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荒漠一夜

                                                     

                                                              符浩勇

 

      天朦朦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迭透的干血泡,面对

远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离开了驼铃队,深入到荒滩深处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走。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唯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滩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稍刻,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循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循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涉跋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许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像虚脱一般神情恍忽,晕晕朦朦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存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双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跄踉,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他”心理变化的过程。

     (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就文中划线句子具体说明。

     (3)小说中的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小说在赞颂人的意志品质;也有人说,小说在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1】①昨天黄昏,“他”见到狼,内心非常慌惶。

       ②天亮时,“他”仍然感到恐惧和绝望。

       ③野狼停下时,“他”心里一阵狂喜。

       ④野狼往回逃窜时,“他”心中充满骄傲和自豪。

       ⑤追随野狼发现水源时,“他”喜出望外。

       ⑥最终获救时,内心对狼充满了感激之情。

                                         (答出5点即可)

     【2】①拍摄别致的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契机,为遇狼的情节做铺垫。

      ②“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近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转折点(人追狼)的形成。

                                        (每1点2分)

     【3】①坚毅顽强。面对外在的磨难和内心的恐怖,能够勇敢地去战胜和克服。

      ②机智敏捷。能够敏锐地发现狼调向回窜的原因,机警地追随狼的踪迹。

      ③热爱艺术。面对困境,却自始至终不肯放弃拍摄到的 “别致风景”。

      ④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能意识到狼既是困境的制造者,也是摆脱困境的拯救者。(这一点也可理解为对狼有感恩之情。)

                              (答3点可给全分)

     【4】①第一种观点:主人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首先在于他富有毅力和意志,能够战胜疲惫和饥渴,能够战胜面对野狼的恐惧和绝望。

      ②第二种观点:人类不能排他性地独自存在自然界中,只有与其他生物在对立、竞争中生存,人类才有出路。

        (以上是答案要考虑的关键点,具体答案视所选择的角度而定)

 

 

 

茶 

 

符浩勇

       我们茶场的绿茶茗香闻名遐迩。

 

       但在我们茶厂,有整套品赏茗香本领的还要数“茶仙”老张,什么杭州狮峰龙井的甘洌清雅、福建安溪乌龙的绵久清香、云南普洱之悠远醇厚等等他都能从茶的颜色香味娓娓道来。他常常总是引援佛教的修炼境界,对绿茶产地颇至推崇,诸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茶道就是禅道,禅道里渗着茶道,茶道里盈满禅机。”“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若爱情,第三道淡似微风。”而茶本身就是禅,茶意如斯,心境如斯。每人品茶,会有一番感悟,只不过人生不同,经历不同,感悟也不同罢了。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我曾问他,我们农场的茶叶如何?他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厂里茶呀又涩又混,不能喝。”他要喝茶就喝外地的茶,喝多了名茶自然就能品得出真经。每当与他切磋茶艺时,他都自主说起他对品茶艺术颇具独到之处:如,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

 

       当地人每逢外出旅游观光捎回名茶,总是爱请他一起品赏。记不清从何时起他落了个“茶仙”好雅称。

 

       我是茶厂里推销茶叶的。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带回来的也是各地各式的茶叶。每当从外地带回新茶叶时,总是不忘诚邀他过来,一边品赏新茶,一边海聊茶经。

 

       今年夏末一天,我从海南回来,带回来两包南海白沙绿茶。那晚,我刚吃完饭,茶仙却不请自到,我连忙嘱咐妻子忙着张罗茶几,搬到庭院里。

 

       我们走到桌边围席坐下,同他聊起此行的所见所闻。

 

       不一会,妻子端上茶壶来了,随后烫壶、置茶、温杯、高冲、低泡、闻香,分别给茶仙和我斟上一杯。于是,我与他很快就转到茶经上。

 

      “何方特产?” 他问。

 

      “请吧,南海白沙绿茶!”

 

      “阿弥陀佛,原来是佛门茗香呀。”

 

        他双手合十向着茶杯作了一个揖,然后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夹起瓷杯,中指托住杯底,可谓“三龙护鼎”,将茶杯递到嘴边,“嘬”的一声,茶水吮入嘴内。

 

       只见他微闭的眼睛,两片嘴唇轻抿着,似乎用舌尖打转两三次,尔后巡回吞吐,斟酌茶的味道。随即打了一个响指,然后拍了一下大腿,嚷道:“好茶,好茶!”说着头发一甩,端起茶壶又自己倒上一杯。

 

       我欣赏着他品茶的姿态,笑着也给自己续上第一杯茶。随即轻轻呷上小口,顿感苦味而上,再缓缓吞噬,顿觉舌本回甘。

 

       我愣神的看着他,说起南海白沙绿茶的妙处:这茶是陨石坑孕育出来的品牌。经考证,70万年前,一枚巨大陨石着陆砸出大坑,是迄今我国唯一被确定的陨石坑。茶园位于陨石坑方圆10公里处小盆地中,与原始森林毗邻,环形山脊流入丰沛的水气,经年云蒸霞蔚,空气和水都呈无污染状态。土壤含元素多种,微量元素奇特,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茶树的香远品孤,冠绝一方。茶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酶类、方香物质、多酚类和生物碱等物质,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敌烟醒酒、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他凝望着杯里舒展游动的茶叶,带着几分经验式口气,说:“从茶色看,此茶绿中带幽,混中透明,乃产地气候水土极秀之至;从味道上来说,清甘润喉,沉香沁肺,非生地勿长,品味这茶,如果用山地甘泉,则更是一番禅中仙道享受……”

 

       听他一番品评高论,我又呷上一口,觉得余味无穷,但就是领略不到他所说齿颊留香身心舒畅的那种雅致的滋味,从内心不由暗自更加钦佩他品味茗香的本事。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品味,不知不觉间,已近子夜。

 

       夜风起了凉意,吹来谁家的孩子哭闹声,杀猪一样尖叫,间或,又飘来女人厉声的叱骂。空中不知何时挂上了一弯残月。远处,还浮动着三两声疲惫的狗吠。

 

       他起身告辞,却一步三回头嘱我捎回名茶别忘了他,似乎留恋着绿茶的香高味长。

 

       送走茶仙,我踅身从院子里将茶几搬回屋里时,却倏地发现,从海南带回来的两包南海白沙绿茶原封不动搁在茶桌上。

 

       我连忙唤来妻子:“你泡了哪里的茶?”

 

       妻子说:“我们厂里的茶呀,两包南海白沙绿茶你不是说要孝敬厂长吗?”

 

       天呀,我们的品茶禅道到底怎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虽是次要人物,但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我”的形象与老张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 B、

    老张品茶时向茶杯作揖,微闭眼睛,满口称赞“好茶”,一副虔诚的佛教徒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

  • C、

    “我”所在的茶厂产的茶叶本来是很好的,可是在老张的眼里,“我们”茶厂的茶叶是又涩又浑,简直到了不能喝的地步。

  • D、

    文章最后“我”倏地发现从海南带回来的两包白沙绿茶依然完好地躺在桌上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茶仙”老张的本来面目。

  • E、

    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既讽刺了“茶仙”老张的做法,也揭示了品茶就是品人生的深刻哲理。

     (2)文章中的“茶仙”老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文章先是任凭老张展示自己的“魅力”,直到最后才揭示事情的真相,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文章以独特的手法结束故事后,没有继续说下去,可是留给读者的思考却是无限的。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1)DE

          (2)老张看似是一个以茶论道、品味人生的“茶仙”,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表演家”。他满口茶道与人生哲理,品茶的神态动作也是高雅别致,却连曾被他评为“又涩又浑,不能喝”的自己茶厂产的茶叶都尝不出来,还当成是海南的上等茶叶,品得“有滋有味”。文中对老张品茶时细致传神的动作、神态与语言描写,更加反衬了老张的虚伪与其假“茶仙”的本来面目。

        (3)①老张对所品之茶的赞叹、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与事情的真相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②作者用几近乎全文的篇幅极力刻画老张的“茶仙”形象,欲扬先抑,使其结局更具讽刺性,更能深刻揭示作品的现实意义,启人心智。

       (4)①老张的“茶道”及“哲理”本是信口胡说,却能讲述得如此有韵味,还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信以为真。这提醒我们察人处事不能光靠自己的眼睛,更要用心去分辨,用头脑去思考,否则很容易被假象蒙蔽。②假“茶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表演,并在忽悠人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虚荣和赞美。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靠伪装得来的东西终会如过眼云烟,到头来难免一场空,还会让自己沦为笑柄。③尽管老张这一类人欺瞒过不少人,但不论他们的表演本事有多高,生活最终还是会揭示出真相,故做人诚实最重要。

 

 


                                     
                                                                符浩勇

       下了半把月连阴雨的天终于晴了。这对老奎爹来说很重要。
       雨是夜里停的。他清晨醒来时,就没有听到雨声,起身出门一瞧,空漠的天上,晃着离离的亮光。

      天晴了,老奎爹就可以做他决计要做的事了。其实,他要做的事再也普通不过,是要到李上村村主任李大个子家去。他蛮可以像往常一样,有事捎个信就行了,大可不必走一趟。但这一次他是非去不可的。谁也不知道十天前的一个夜里,李大个子来过他孤寂的家。

       那夜,连阴雨仍在飘洒着,凉气袭人。

       他躲在床上,刚迷糊一下就合眼了,灯还在摇曳地亮着,是一阵敲门声惊动的狗吠唤起他的。

       他起身拘谨地打开门,进来了一个年近四旬的陌生人。那人身上披着雨衣,衣襟都湿了,刘海上还淌着水。

      “你找谁?”他怯怯地问。

      “大爹,就找您呀。”陌生人脱下雨衣,将拎着的两瓶山兰老酒和一罐饼干放到一张小桌上,“大爹,我是给您拜早年来了,我姓李,是李上村的,大伙都叫我李大个子,李上村的村主任……这些年,对您老关心不够,像大爹您这样的……早该进敬老院了。”

       他有点儿措手不及,茫然地摆摆手:“不,不……”却不知说什么好。

       李大个子还说,他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大伙选他当村主任,是对他的信任,请老奎爹多多支持帮助他,还问了许多起居生计的事,末了,留下话:有空到家里去坐坐。

       他一直愣愣地听着,不让座,不倒水,连一句客套的感激话也说不出,待到人家一走,他又悔得要死……一连几夜,他都没有睡好。

       洗漱妥当,老奎爹匆匆吃了昨夜剩下的一碗稀饭,就出门上路了。

       老奎爹也曾当过村领导,那时还叫大队,他领着大伙摔了八瓣子汗水,工分簿上画满红杠,可一年到头,分红却掏不出一把钱。包产后,他就不当干部了,分到的田地给邻着田地的人家耕种,年年季季不少他糊口的食粮,但始终没人来串门,他寂寞不过,就找人家去,但大伙都是支支吾吾的,仿佛有什么脱不开身,他们都为生计忙着哩。再后来,他听说只几年工夫不少人家就在信用社立了户头,他就自省起自己当村干部时的蛮干,心里就隐隐有了一种失落,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似的,这辈子恐怕是还不清了。渐渐的,他秉执着一副宁可被人欠也不可欠人的心肠……

       而今,村主任李大个子来了,他怎么会记起自己呢?还嘱自己有空到他家坐坐去,这正好是一个回报的机会,可是,连阴雨连绵不歇……李上村还隔着三里路,这对他一个六十出头的孤寡老人来说,也不近了。

       太阳升上来了,阳光斜斜地照在老奎爹的身上,投下一个长长的身影,他脚步虽然蹒跚,倒也有神,泥土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老奎爹的身影缩短一半的时候,李上村就展现在眼前了。村边,有一条蜿蜒的水渠,水渠外铺架四条木料捆扎的小桥。老奎爹见到木桥,就想起了李大个子的留话:走过小木桥,一问就知道他的家。

       老奎爹定神望了望村里被椰树掩映着的人家,又抖了抖精神,添紧脚步踏上桥去,只几步,小桥的木料吱呀响起,他心里一慌,眼一黑,桥断了……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下晌,日光西斜时分,一个在水渠边放牛的顽童,看见小桥断了,才发现水中浮着一个人,就惊叫着跑去找人……

       李大个子赶来的时候,老奎爹的身子已经僵硬了。谁也不知道,老奎爹死在那里的原因。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叹息:那桥许多年不修整了;还有人怨天:连阴雨下得太久了,木料也给浇烂了……

       李大个子若有所思,好一晌才说:天晴了,这桥要重新修整……

 

 

       1.文中关于“连阴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农村状况。(4分)

       3.老奎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试作简要分析。(5分)

       4.小说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1、(4分)①为全文渲染了阴冷的气氛;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后文写木桥断塌作铺垫(答出两点即可)。

        2、(4分)①包产后的农民只顾个人生计,缺少交流关怀;②农村公共设施缺少修护;③包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收入增加。(答出两点即可)

        3、(5分)老奎爹是一个曾带领村民拼命蛮干却没有好的结果、晚年孤单寂寞的朴实的农村老干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拘谨”“怯怯”“摆摆手”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说明老奎爹因有人拜访而显得紧张无措,表现出老奎爹的孤独。(答“心理描写”,再结合文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分析也可。人物特点占2分,手法1分,分析占2分)

        4、(5分)“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①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交流沟通;②对农村孤寡老人精神上的关爱;③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只要能围绕一点,结合文本分析且得当即可)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扬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扬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D.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E.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G分)
       (4)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D、E(答对一项給2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2)①交代主人公的职业,推出她的形象,李梅每天在业主们还在睡觉的时候就开始干活,表现出其勤劳的特点;②点出小区里没有什么来往的人,使下文李梅把项链带回家显得顺理成章;③交代李梅艰难的生活处境,凸显下文她不贪便宜、把项链归还原主的难能可贵,增强小说的感染力;④为下文做铺垫,因为打扫绿化带,所以才发现甬道上别人遗失的项链。

              (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每点中概括和分析各一分。)
       (3)①敬业负责。她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②不贪便宜。她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的后,没有迟疑就去归还;③不图回报。她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④善良坚强。她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却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

          (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每点中概括和分析各一分。)
      (4)①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②通过与“项链”有关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折射出她的光辉形象。③突出主题思想。“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李梅正直厚道地认为捡到的和别人酬谢的项链都应该归还;杨女士故意把金项链说成是假冒的,是为了兑现承诺,表示酬谢;李梅的女儿知道项链是真的后如实告知妈妈:小说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④借“项链”揭示出一个道理:项链虽金贵,但拾金不昧、不图回报的人格更高贵。

             (每答对一点给2分,每点中明确理解和结合原文分析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的说法同原文不符;B项错误在于,“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说法原文无据,属于想当然的说法;C项错误在于,这种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意思是说,她因为戴有项链,所以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该段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位置从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结构文章的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从该段内容上看,交代了主人公的职业,推出了主人公的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勤劳的特点;从情节发展上看,该段点出小区里没有什么来往的人,为下文李梅把项链带回家埋下理由;从表现主题看,交代了李梅艰难的生活处境,凸显她品格的难能可贵,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从结构上看,该段为下文做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从全文筛选相关信息。答题时,最好先总提,再以文本为例说明。比如,李梅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这表现了她的敬业负责。李梅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在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项链之后,毫不迟疑就去归还,这表现了她不贪便宜;李梅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这说明她不图回报;李梅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这说明她善良;李梅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这说明她坚强;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该先明白题干中的“多方面的考虑”指的是哪些方面。一般来说,这些“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突出、情节的发展等内容。比如,从结构上看,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从情节上看,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通过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主人公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从突出主题思想看,“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通过这三个人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揭示出一个道理:项链虽金贵,但拾金不昧、不图回报的人格更高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