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昇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
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5分)
②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5分)
4【答案】C
【解析】“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
5【答案】D
【解析】“旦日”有“初一”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6【答案】B。
【解析】“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
7【答案】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击,娴熟于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
他们退
出占领区。贼子逃跑回到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
搏斗,贼人的刀都碰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
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谁遇到谁就会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唤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上次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国内增援
的部
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情绪
激昂(用脚跺地)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国灭(概率极小又偏偏发生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的事情),我宁愿断头
死去啊!”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选择了宣、大、山西三帅属于卢象昇指挥,关、宁
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国内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从三条路分别向南方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馀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
泽距离
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在到达蒿水桥的时候遭遇清军。
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成功作战。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
的)的声
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上遭
到四支箭三把刀的伤害,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众毁坏卢象昇的尸体,所以趴在卢象昇的身上(掩护),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
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
名上报
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至边地、军台戍守,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他们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卢象升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升击却之,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连败贼。贼走还西山,围游击董维坤冷水村。象升设伏石城南,大破之,又破之青龙冈,又破之武安。连斩贼魁十一人,歼其党,收还男女二万。三郡之民,安堵者数岁。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总督吴阿衡,毁正关,至营城石匣,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三赐象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及都,帝召对,问方略。对曰:“臣主战。”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答案】C
【解析】“督”应为“统领、统帅、掌管”。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答案】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A
【解析】“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用矣”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答案】D
【解析】D“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可见并没有“赶去救援”。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答案】
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解析】第一句中“麾兵”“自辰迄未”“矢穷”,第二句中“由是”“多”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答案】:
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明史 列传一百四十九
卢象升传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祖立志,仪封知县。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
力。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募万人入卫。明年,进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又明年举治行卓异,进按察使,治兵如故。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升击却之,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
化连败贼。贼走还西山,围游击董维坤冷水村。象升设伏石城南,大破之,又破之
青龙冈,又破之武安。连斩贼魁十一人,歼其党,收还男女二万。三郡之民,安堵
者数岁。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贼惧,南渡河。
明年,贼入楚,陷郧阳六县。命象升以右佥都御史,代蒋允仪抚治郧阳。时蜀
寇返楚者驻郧之黄龙滩,象升与总督陈奇瑜分道夹击,自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诸处,连战皆捷,斩馘五千六百有奇,汉南寇几尽。因请益郧主兵,减税赋,缮城郭,贷邻郡仓谷,募商采铜铸钱,郧得完辑。
八年五月,擢象升右副都御史,代唐晖巡抚湖广。八月,命总理江北、河南、
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总督洪承畴办西北,象升办东南。寻解巡抚
任,进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汝、洛告警,象升
倍道驰入汝。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象升督副将李重镇、雷时声等
击高迎祥于城西,用强弩射杀贼千余人。迎祥、李自成走,陷光州,象升复大破之
确山。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衄,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
慷慨洒泣,激以忠义。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
有功。
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
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
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又言:“总督、总理宜有专
兵专饷。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又言:
“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
则何以支。”又言:“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材,
从何展布。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言皆切中机宜。
于是迎祥围庐州,不克,分道陷含山、和州,进围滁州。象升率总兵祖宽、游
击罗岱救滁州,大战城东五里桥,斩贼首摇天动,夺其骏马。贼连营俱溃,逐北五
十里,硃龙桥至关山,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贼乃北趋凤阳,围寿州,突颍、霍、萧、砀、灵璧、虹,窥曹、单。总兵刘泽清拒河,乃掠考城、仪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归德。永宁总兵官祖大乐邀击之,贼乃北向开封。陈永福败之硃仙镇,贼遂走登封,与他贼合,分趋裕州、南阳。象升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已,次南阳,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而躬率诸军蹙贼。遣使告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曰:“贼疲矣,东西邀击,前阻汉江,可一战歼也。”两人竟不能御,贼遂自光化潜渡汉入郧。象升遣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由南漳、谷城入山击贼。宽等骑军,不利阻隘,副将王进忠军哗,罗岱、刘肇基兵多逃,追之则弯弓内向。象升乃调四川及筸子土兵,搜捕均州贼。是时,楚、豫贼及迎祥等俱在秦、楚、蜀之交万山中,象升自南阳趋襄阳进兵。贼多兵少,而河南大饥,饷乏,边兵益汹汹。承畴、象升议,关中平旷,利骑兵,以宽、重镇军入陕,而襄阳、均、宜、谷、上津、南漳,环山皆贼。七月,象升渡淅河而南。九月,追贼至郧西。
京师戒严,有诏入卫,再赐尚方剑。既行,贼遂大逞,骎骁乎不可复制矣。既
解严,诏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大兴屯政,谷熟,亩一钟,积粟
二十余万。天子谕九边皆式宣、大。
明年春,闻宣警,即夜驰至天城。矢檄旁午,言二百里外乞炭马蹄阔踏四十里。
象升曰:“此大举也。”问:“入口乎?”曰:“未。”象升曰:“殆欲右窥云、
晋,令我兵集宣,则彼乘虚入耳。”因檄云、晋兵勿动,自率师次右卫,戒边吏毋
轻言战。持一月,象升曰:“懈矣,可击。”哨知三十六营离墙六十里,潜召云师
西来,宣师东来,自督兵直子午,出羊房堡,计日鏖战。乞炭闻之遂遁。象升在阳
和,乞炭不敢近边。五月,丁外艰,疏十上,乞奔丧。时杨嗣昌夺情任中枢,亦起
陈新甲制中,而令象升席丧候代。进兵部尚书。新甲在远,未即至。
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杀总督吴阿衡,毁正关,至营城石匣,驻于
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三赐象升尚方剑,督天
下援兵。象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驰疏报曰:“臣非军旅才。愚心任事,谊不避
难。但自臣父奄逝,长途惨伤,溃乱五官,非复昔时;兼以草土之身踞三军上,岂
惟观瞻不耸,尤虞金鼓不灵。”已闻总监中官高起潜亦衰绖临戎,象升谓所亲曰:
“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諐耶?处
心若此,安可与事君。他日必面责之。”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升闻之,
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及都,
帝召对,问方略。对曰:“臣主战。”帝色变,良久曰:“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
嗣昌、起潜议。”出与议,不合。明日,帝发万金犒军,嗣昌送之,屏左右,戒毋
浪战,遂别去。师次昌平,帝复遣中官赍帑金三万犒军。明日,又赐御马百,太仆
马千,银铁鞭五百。象升曰:“果然外廷议也,帝意锐甚矣。”决策议战,然事多
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先是,有瞽而卖卜者周元忠,善辽人,时遣之为媾。会嗣昌至军,象升责数之
曰:“文弱,子不闻城下盟《春秋》耻之,而日为媾。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
其能免乎?”嗣昌颊赤,曰:“公直以尚方剑加我矣。”象升曰:“既不奔丧,又
不能战,齿剑者我也,安能加人?”嗣昌辞遁。象升即言:“元忠讲款,往来非一
日,事始于蓟门督监,受成于本兵,通国闻之,谁可讳也?”嗣昌语塞而去。又数
日,会起潜安定门,两人各持一议。新甲亦至昌平,象升分兵与之。当是时,象升
自将马步军列营都城之外,冲锋陷阵,军律甚整。
大清兵南下,三路出师:一由涞水攻易,一由新城攻雄,一由定兴攻安肃。象
升遂由涿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编修杨廷麟上疏言:“南仲在
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嗣昌大怒,改廷麟
兵部主事,赞画行营,夺象升尚书,侍郎视事。命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巡抚张
其平闭闉绝饷。俄又以云、晋警,趣出关,王朴径引兵去。
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咸叩军门请曰:“天下汹汹
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三军捧出关
之檄,将士怀西归之心,栖迟绝野,一饱无时。脱巾狂噪,云帅其见告矣。明公诚
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哉!”象升泫然流涕而谓父老曰:“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
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钜鹿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夜半,觱篥声四起。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仆顾显者殉,一军尽覆。大威、国柱溃围乃得脱。
起潜闻败,仓皇遁,不言象升死状。嗣昌疑之,有诏验视。廷麟得其尸战场,
麻衣白网巾。一卒遥见,即号泣曰:“此吾卢公也。”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顺
德知府于颍上状,嗣昌故靳之,八十日而后殓。明年,象升妻王请恤。又明年,其
弟象晋、象观又请,不许。久之,嗣昌败,廷臣多为言者,乃赠太子少师、兵部尚
书,赐祭葬,世廕锦衣千户。福王时,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
要,披衣起,立行之。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爱才惜下如不及,
三赐剑,未尝戮一偏裨。
高平知县侯弘文者,奇士也。侨寓襄阳,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象升移
宣、大,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升。
象升好畜骏马,皆有名字。尝逐贼南漳,败,追兵至沙河,水阔数丈,一跃而
过,即所号五明骥也。
方象升之战殁也,嗣昌遣三逻卒察其死状。其一人俞振龙者,归言象升实死。
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于是天下闻之,
莫不欷歔,益恚嗣昌矣。
其后南都亡,象观赴水死,象晋为僧,一门先后赴难者百余人。从弟象同及其
部将陈安死尤烈。
象观,崇祯十五年,乡荐第一,成进士。官中书。象晋、象同皆诸生。
象升死时,年三十九。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
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
天意可知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