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阅读:《孟轲》《孟子荀卿列传》

(2013-04-15 18:57:33)
标签:

时尚

分类: 历史

 文言文阅读:《孟轲》《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嬖: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诬:陷害

    C.闲先王之道                   闲: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5.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A.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7.翻译句子为现代汉语。(10分)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4.B(诬:欺骗)

   5.B

   6.A

   7.①(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②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

 

     孟子在于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问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弃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爱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扬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扬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文言文阅读:《孟轲》《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能用,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1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之。(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彗:扫帚。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也称为七大夫或公大夫。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秦城巩不可得,徒

   B.以鼓琴威王                   哭声直上云霄

   C.身亲往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为小礼无所用

  5.下列各项中,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感情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著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为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以启民众。

   7.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4.A A都是表被动,相当于B求取/冲;C以之为师,拜师学习/老师;D以之为,把他任命为/认为。

  5.D

  6.A.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7.(1)孟子却(或竟然)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同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合(或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这般尊敬和礼遇(或尊敬的礼遇),这难道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或容颜像黄菜一般颜色),孟轲在齐国、梁国遭到的困厄相同呢?见尊礼”“菜色陈蔡”“……同乎哉的句式语气。

              文言翻译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被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