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如松
风如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73
  • 关注人气: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耿立散文《故乡的沉沦》阅读

(2013-02-27 15:05:06)
分类: 文学

耿立散文《故乡的沉沦》阅读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2)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6分)

   (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8分)

 

    (1)CE

      A项,表达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深切忧虑。B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项,“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2)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于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3)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正在被毁坏,并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4)①“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是指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的归宿。

    ②台湾老兵把故乡的泥土放在玻璃瓶子里,带着它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了台湾海峡,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泥土就是老兵与故乡维系的血脉,就是他漂泊在外的灵魂的故乡。

    ③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心中有血地,都要念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赖以寄托的故乡,故乡的沉沦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而故乡的沉沦让灵魂无处安身。

 

           致不孝之子   耿立  

                             (一)

    我现在在夜里,还能听到母亲在隔壁费劲地喘息和叹息。我有时抱着她到客厅,有时和儿子一起,我抱着上半身,儿子挟着奶奶的脚踝到洗手间,或者妻子像喂孩子一样,在汤匙里把药弄碎,母亲嘴角耷拉,药从没有牙的牙床流下。

    母亲,把她的全部衰老展现,就像给我展现数年后自己的模样。我现在40岁,正是母亲生我的年龄,母亲生我的时候大雨连绵。

    由于接生婆没有处理好我的脐带,一连四十多日,我的脐带总是冒血水,母亲不敢挪动我,我的右脸就一直贴着家里破旧的床,后来,人们就喊我“偏脸”。

    我的出生给母亲和父亲添了希望,也因为这个活口而屈辱,这屈辱像胎痣烙在了我的心灵。母亲在月子里,没有红糖没有鸡蛋,想喝一碗小米饭而不得,家徒四壁,父亲就求生产队里的头目,看是否能接济一下,为产妇熬一碗小米稀粥温补虚弱的身子。因为在我出生的时候,村里死掉个大队干部的父亲,生产队给他家送去了几布袋的谷子玉米和地瓜干,但那乡里小儿一口回绝。一生没有尊严的父亲,在乡里任人辱笑的父亲,在众人的眼下,跪在地上,喊了那人一声“爹”,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换来半粒米。母亲躺在败旧的房里盼望着米下锅的时候,父亲从地上爬起,去投井,后被人救起。我后来常想,人间是否有轮回?因为我的生,就必得父亲的死,就非得父母遭受屈辱,并且使这屈辱浇灌我成长。

    母亲一辈子生育了五个儿女,但前两个都只存活几天,当母亲真正做母亲的时候,她快三十岁了,所以她十分看重孩子,而且像大多数农村母亲一样,她重男轻女的意识十分浓重。

    母亲守着我的童年、少年,一直到我到县城读书,后来我见母亲,成为走亲戚,一年只有很少的几次。

                       (二)

    母亲晚年屈辱地活着,在父亲死掉十年,她也死了。父亲活着的时候,他们吵了一辈子的架,后来,母亲连吵架的人也没有了。

    晚年母亲戒掉了烟,但和几个老婆婆玩纸牌,母亲的脑子好使,她打牌很少输钱。后来,母亲把打牌也戒掉了,一是眼花,再是记不清我给她的钱放在哪里,母亲说糊涂了,糊涂了就快死了。

    母亲在晚年曾中风几次,慢慢调理就熬过来了。但就在2005年夏季的晚上,我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摔倒了。那夜我和妻子把母亲接到了我住的地方,当时母亲小便失禁,我抱着母亲,像童年时候,我在母亲的怀抱,我小时候不知多少次把小便撒在母亲的衣襟上。

    也许,在人们眼里,我是孝子。每次回家都给母亲钱,有时也接她到城里居住。当母亲在大哥或者姐姐家里住的时候,我有时也拿一些钱,邻居都说母亲命好,有个好儿子。但我总觉得,我不孝,当我听说,母亲在大哥家里吃不饱,到别人家要馒头时,我落泪了。当母亲跌倒在姐姐家,我夜晚用车接母亲时,那是夏季,我看到母亲睡的是秫秸的地铺,还是冬季的一些东西。姐姐说,母亲夜里常从她居住的用厨房改制的有地铺的局促的屋子去敲姐姐的门,有时姐姐怕母亲敲门影响自己睡觉,就把母亲的门从外面用门吊挂住,母亲却把那门吊都扭断了。夏季,闷热和跳蚤,使母亲不能安眠。

    哥姐说每家养母亲四个月,当母亲在我这里住的时候,我也只是满足母亲的温饱,而精神呢?我只是把母亲当成了一个需要供养的老人,用钱和衣食来打发罢了。我注意过母亲的叹息、母亲的忧郁吗?老年的孤独,像枯干的树。怠慢了母亲,在母亲进入老境的时候,我却匆匆奔赴在灯酒场所。其实,母亲要的不是儿子的腾达,是平安,是孝,是不对母亲造成心灵的伤害。

    在去年旧历的年底,哥哥把母亲接走,说家里的一些子侄辈要拜年叩头,老人不在老家过年说不过去。母亲是腊月二十六的晚上,被大哥用机动三轮车接走,那机动三轮上一床被子蒙住年迈的母亲,回到了冬天平原深处的老家。而某些人把母亲当成了摇钱树,得知在母亲这次回家,没有带走钱的时候,竞让别人替母亲拨通我的电话,话筒里是“耿立,我是你娘!”只有这一句话反反复复。

    我一遍一遍追问,娘你有话就说,但母亲不会使用电话,我知道,电话的那边母亲在遭罪。那夜,我哭了许久。而当妻子有次到姐姐家看望母亲,母亲说姐姐让她装病,母亲偏不。也许在农村看来,在大学教书的我,在家乡的电视和报纸上整天出现的我,是很有些钱的,而一些无耻的人把母亲当成摇钱树,敲击一下母亲,我这里就会淌出眼泪和金钱。

    也许,我是不孝的,但我也用“孝”这个词和家乡的土地划开了一个鸿沟,那片土地给了我太多的伤害,包括通过伤害母亲来间接伤害我。

                       (三)

    母亲死在了旧历的七月底,埋葬后的第二天,学校开学,我忙着备课接待新生,在讲台开讲时一直是忧郁压抑,恍惚迷茫。母亲在老家过她人间的最后一个旧历年的时候,我没有给母亲钱,母亲在老家没有几天,妻子回老家见母亲额头有伤。邻居说,是被某些人打的,而有的人说是磕的,我是宁愿相信是被打的,老母亲被打不是一次两次。在母亲的棺木前守夜的时候,大哥告诉我,母亲在春节的时候,用拐杖把他家的玻璃敲碎了。我想,该是什么愤怒,才让一个母亲敲碎儿子的玻璃呢?况且是我的不论儿女怎样给她委屈,她都能承受的老妈妈呢?

    母亲躺倒在我家的日子,大哥曾来我家一次.时间匆匆,但到了晚间,母亲开始高烧,开始惊叫“救救我,救救我!”那是母亲被唤起了可怖的记忆吗?也许是土地的苦寒,使人的本性扭曲,扭曲到凶残,对自己的父母也不放弃榨取,还有的因为对土地和人生的悲悯,看到了苦难成河而心怀良善。无知者无畏,没有廉耻,会把人变成怪物。

    其实,血缘是代表不了什么的,如果有血缘就爱一切、就容忍一切,那么,我不要这血缘。

    母亲在我家里躺了两个月,这是母亲在我家住得比较长的一次,她害怕楼,在楼里生活不便。我记得有一年,母亲在我家住,我从外面回来,看到母亲趴在窗台向外张望。当时我住的楼下是一楼,有个孩子三岁,每次我从他窗下经过,都看到他在张望,还向我微笑招手。寂寞,何分老幼。

    母亲卧床,需要翻身,需要像婴儿一样换尿布。一次,我抱母亲下床换尿布,也许是我的不小心使母亲疼痛,她用手抓了我的大腿,那血,很快就从大腿流下。我知道,这血是从母亲那里流出的,母亲是这血的上游。母亲用手抓的痕迹留在我的腿上,也许,过了明年夏季,那痕迹会褪掉,但我心里自愧的滴血,想是永远不会褪去 。

    母亲去世的时候,天降大雨。凌晨四点,我为她盖被子,当我走出她的房间,她微弱地喊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在意。当妻子穴点为母亲准备早饭到她房间看她的时候,妻子说母亲呼吸微弱,我把母亲抱起,准备换尿布,母亲把小便撒在我的腿上,然后去世。

    那天的雨真大,灵车在妻子“娘,咱回家”的哭泣里,在平原的雨里穿行。但农村的路在雨天泥泞,灵车围绕村子一圈一圈走,找一条回家的路,最后仍是灵车不能通行。在雨里,把母亲从灵车抬下,妻子哭着:“娘,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坐着车围着什集(我的老家的名字)转过,你死了,却围着庄子转。”

    我把车费付给灵车的司机,跟着雨中的母亲,走在老家的泥泞里。

                 (四)

    母亲在老家放了三天,就下葬了,是我的堂叔做知宾,料理丧事。老家的殡葬改革是要求人死掉必须火化,然而老人都怕烧那一下,母亲还是土葬了。

    父母生前是争执了一生,死后要合葬,不知这是否符合老人的意愿。但我看到了墓坑里,父亲的棺木还没有腐朽坍塌,那黑黑的颜色还在,父亲生前为自己和母亲打制了梧桐木的棺材。

    往墓坑里撒土,然后别人的铁锨把湿湿的土一下下填进去,姐姐在哭喊,我把柳木的孝棒扔进墓坑,年已七十的堂兄说会长出柳树。母亲看到了我的生,我看到了母亲的死,也许是机缘,母亲说我是天要亮的时候出生,母亲是天亮时死去。

    其实这块墓地是爷爷生前选定的,我没有见过爷爷:爷爷进过私塾,但脾气耿直,好喝酒,年纪不到五十就死掉了。母亲说爷爷一次喝酒大醉,正是秋天,该用棒槌捶打地里割下的大豆,爷爷就用胳膊当成棒槌,一下一下捶,真是豪气干云。

    父亲还在世的那年三十的下午,我曾随着父亲上坟,父亲说他死后埋掉,前面的空地是留给子孙的归宿。

    这也是一个家,我从有房屋和父母的家走出了,不想再回到那地面家,而地下有父母为我们守护的家,我们还会回去吗?他们需要我们回去吗?他们是否还像迎接我从外求学回家的模样,迎接我呢?

    40岁了,没有了父母,以后没有了父母的遮拦,衰老就慢慢临近了。父母给我们遮蔽了死亡,当父母已去,我们要学会向死而在,向死而生了。但玉米地里的墓园,那些蓊郁的玉米,那些气息一直在我的口鼻里存留,当黑夜到来的时候,母亲该怎么办?她一直是惧怕黑夜的。       

                                         ——摘自《藏在草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