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影下的家族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有删改)
14.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后人哪些警策?(6分)
15.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6分)
16.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4分)
17.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6分)
14.(1)
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2)奋力抗争,执着朝前。(3)以高洁和自由的精神,为生活的窘境正名。(6分,每点2分,意合即可)
15.(1)孔子生前的寂寞凄凉。
(2)孔子的后人没有体验和细品苦难却享用到荣华。
(3)孔子后人享受到的荣耀却也带给他们万般沉重。
(4)孔子后人享受荣耀却并没有增加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
(5)尊孔卫道的虚伪。
(6)孔府的衰败。(每个点1分)
16.(1)孔府幽深的树影。(2)孔子带给孔家后人的荣耀和影响。
(两个得分点,每点2分。意合即可)
17.(1)营造苍凉的气氛。(2)与孔府的鼎盛形成对比,对孔子精神在现实中的衰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两个点:营造氛围;形成对比,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每点3分,共6分,意合即可)
树影下的家族
朱以撒
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他活着的时候,生灵涂炭,物欲横流。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高谈阔论,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文人的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正是这段苦难的行程使孔子流芳百世。
孔子这般执著,他的后人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孔子生前耐得住寂寞,身后则不堪声名之累,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享受荣耀的同时也备感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荣耀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能给他们增加多少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呢?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穿行,我在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现在,我们在孔府高墙内所看到的多是为文圣粉饰贴金的道具,有几个人能看到孔子生命河床的坎坷不平,看到他那充满孤独之美的自由灵魂呢?这圈森然的高墙,理应唤起他后人的沉重思索,在个体的生命里,注入孔子生前的信念,包括浸入心扉的萧条和冷落。人们,是多么难以和高洁清贫相处啊!
不知道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后人是如何在树影下繁衍滋蔓的。家族旺盛了,赐封不断升高,等级也就森然,绝了平时故旧,言行举止有板有眼起来。比如三堂之后有一道内宅禁门,门悬衍圣公手谕,说是任何人不得擅入,若违禁令,严惩不贷,打死勿论。这就令人退避三舍了。规矩一多,府内就少了生气,少了笑声,少了人身上固有的随意性、幽默感,把真实遮埋起来。而孔子是很乐意与多方面的人打交道的。他和学生们在—起唱歌,如果发现谁唱得好,必定要他重唱,自己认真随着唱,真是其乐融融。可是在他身后,府内的这些规矩,由可亲变为可怖,殆非他的本意。我难以想象在这里长久生活的人,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眷,真可叩问一下,这是一种幸福吗?外面的世界何其大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不跨出去呢?
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和孔氏毫无瓜葛。不过,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很}夹就会把树影甩在身后,依旧回到灿烂的阳光底下。后来我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穿过.孑L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座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我终于明白过来,这个家族最终还是汇聚在树影之下,他们对树影有着深深的依恋,在生命终结之后,仍然以集中的状态,显耀着家族无可比拟的延续规模。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对于孔府来说,每一株苍老的古树都是一份见证,见证了孔府的兴盛和没落。所幸,我们在叨念孔子的名姓时,是有期待和向往存在的,认知孔子、认知神灵,这不仅是孔氏一门的大事,也是其他人的大事。人们或许可从中获得启示,让精神的步履走出阴郁树影的遮蔽,到充足的阳光下,在广阔的空间里,呼吸鲜洁的空气,让坦荡的生命渗透健康的活力。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一段中“意象化”说的是孔子已成为后人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B.题目中的“家族”既指孔子后人,也指与孔氏毫无瓜葛的中国人。
C.文章中多次写到树影,是为了渲染一种枯寂和荒芜的自然环境。
D.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中,都出现了对阳光的描写,其内涵是相同的。
E.本文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谈古论今,意味悠长。
18.解释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含义。(4分)
①孔子生前耐得住寂寞,身后则不堪声名之累。
②外边的世界何其人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不跨出去呢?
19.简要分析“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写到了孔子的哪些故事?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17.B E(4分)
18.(4分)①“寂寞”写出了孔子干预现实生活的主张无人理解并实行的状况。②“跨出去”指孔子的后人应该走出声名之累,传承孔予的高洁品质,随意自然地活着。
19.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作者想到孔子前身执著,后人不能理解却还安享荣华,受声名所累时悲凉的心理感受。抒情色彩非常强烈。(4分)
20.故事:劝谏鲁定公无效,辞官开始颠沛流离。和学生一起唱歌,其乐融融。
作用:与孔子后人的生存状况做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坚决干预现实生活,随意幽默真实的品性的赞美,表达了对孔子后人以及其他国人传承不力的惋惜。
附原作:
树影下的家族
朱以撒
我在高墙内缓缓走着,墙外叫卖水萝卜、元宵丸的吆喝声不时飞了进来。今天是正月十五,这样的日子,来孔府散心的人必然无多,这也使这座古宅显得分外冷清和寂静。我好几次紧了紧皮衣,借助这个动作驱除寒气。其实,天气并没有这般寒冷,是这里的阴森、老旧,使我内心寒彻。早春的阳光本来就弱,吃力地穿过厚实的叶片后,投入地面,就柔软得毫无力度了,反倒使人觉得光线中被寒气充满。府内如此多参天的古树,连投下的影子都如此苍老,它们总是把沧桑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比不时修葺的孔府门面更为真实的表现。府内景致比起高墙外,要阴暗和沉闷多了。树再长寿,也有终了,按照外边的习惯,老了倒了,就刨了砍了,换上新的树种。可是,这里首要的规则就是保持原貌。人们或平视或仰望,随时可以目击那些干裂的树干,似虬似螭的枝丫。北方少雨,这些松柏的叶子就长久地灰蒙蒙的,没有可能获得青翠欲滴的赞美。古宅老了,古树老了,不管如何修补、支撑,阴气更重,霉气更深。还好,如今公认它为一个景点,有意观赏或无意观赏,也就那么一会半晌。
可是,很长一段时日,这个家族却是在树影下体面生活过来的。
我不得不借助那些叫卖孔府小册子的人,大体弄清楚孔府的缘起、鼎盛和衰弱。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在这堂皇富丽的府上住过一宿.倒是他的嫡系长支因着孔子的声名,舒舒服服地享受了一番。
孔子可没有这么惬意,他的许多日子,都风尘仆仆地在旅途上。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后来孔府会占地二百四十亩、房四百六十三间。这是对孔子当年穷困潦倒的嘲弄,还是对他生前四处漂泊的补偿?旅途上的孔子是那么地艰辛,那时周游列国,除颠颠而行的车马,更多的是凭借足力。他对卫国似乎特别有兴趣,离开鲁国后,就在卫国住了几年才南下陈、楚,后从南方返回又在卫国住了五年,算是短暂的安宁。可再怎么样,他也住不上如孔府这般的豪宅。孔子并不属于孔府,他是属于漂泊一族的。行程中的阳光、雨露、风尘,曾使它流落异乡的心境如大海般的怅惘,可是也让他健康和结实。在那段日子里,他着着实实地被太阳晒着,身体越发好了起来,壮实魁梧。他的饭量随着行走的吃力而大起来。吃不饱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有人在当时能慷慨一些,像祭祀时的大碗饭大碗酒大碗肉,任他吃个痛快,有可能会更脑力发达,为他的学说多一些神来之笔。
树影下的孔府总是有这般那般传说、轶事、奇谈、怪论,有平仄有韵脚地在树影下飞扬。每个导游小姐手中都攒足了这些烂熟的段子,让远道而来的人听了疑真疑幻。孔府的路越
走越深,越走越暗,有些紧锁住的房门,从玻璃窗朝里张望,却映出了外边摇曳的树影,嗅出前朝的霉味,在这人气稀薄的新春,让人心头沉甸。据我所知,孔子是一个很相信“天启”和命有定数的人,特别当他遭到打击和挫败时,他的宗教观念就会膨胀开来,压住他的理性精神,成为主宰心灵的力量。只是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中,清醒远远多于麻醉,实在多于虚幻。时光总是远我们而去,那些实在而没有渲染效果的史实,不知不觉就被遗失了,而那些荒诞的甚至卑琐的稗说却飞扬起来,企图博人一笑。在树影下听这些讲解,总是有一种“戏说”的感觉,心里猜疑,孔子怎么会是这样。
不知道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后人是如何在树影下繁衍滋蔓的。家族旺盛了,赐封不断升高,等级也就森然,在高墙内过得贵胄一般的日子,再也不是袭封前阙里故宅那种平头百姓模样。等级深了门槛高了,也就绝了平时故旧,言行举止有板有眼起来。比如三堂之后有一道内宅禁门,门悬衍圣公手谕,说是任何人不得擅自人内,若违禁令,严惩不贷,打死勿论。这就令人退避三舍了。规矩一多,府内就少了生气,少了笑声,缺乏人身上固有的随意性、幽默感,把真实遮埋起来。我记得孔子有过“有教无类”说,可见他就是很乐意与多方面的人打交道的。他和学生们在一起唱歌,如果发现谁唱得好,必定要他重唱,自己认真随着唱,真是其乐融融。可是在他身后,府内的这些规矩,由可亲变为可怖,殆非他的本意。我难以想象这里长久生活的人,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眷,真可叩问一下,这是一种幸福么?外边的世界何其大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跨不出去呢?
或许这就是大家族的虚荣所致吧。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家族如此长久地显赫了,也没有哪个家族为历代帝王赐封不断。对于已经成为泥尘的孔子而言,丝毫没有意义,真正受益的是他的后人。不过,我
倒看不出赐封之后,有哪个后人还曾对孔子有过发扬光大。还想到历来对家族要求的基本标准,那就是繁衍生息的旺盛,只有这一条达到了,家族的旺盛才可言说。总是一般的百姓人家,劳其筋骨,淡饭粗茶,却轻易就生产出五六七八个欢蹦乱跳的小子来。他们在田间泥水中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享受着阳光的熏炙,胼手胝足的,有时磕碰破了,新鲜的血滴溢
出,也那么冲动有力。养尊处优的家族,在生殖方面总有些许积弱,他们什么都有,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权也有了,就是少后嗣。这就成了心头永远的痛。其实,在父系氏族阶段,土地崇拜就和生殖崇拜结合在一道了,祈望能自行增殖,人丁兴旺如草木滋蔓。可是往往不顺,不少大家族生个孩子比上天还难,于是纳妾。好不容易生下一个,阖府额庆感天谢地。随后,健康的养育又成了一道难题。这种烦恼总是寻常百姓没有,他们担心的倒是生得太多太密,难以温饱。可见,哪个阶层都有自己的隐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会如阴影一直弥漫在子嗣稀疏的家族上空,寝食难安。富足之余,大家族就痴想着如何解开这道难题。在孔子之乡的婚礼中,有一个“烧喜纸”的情节:新郎要跪在列祖列宗的坟前,祈告自己男大婚娶,继嗣氏族香火的心语。他们是不是从孔府的空旷得到了启示呢?
孔子在旅途,的确受到了冷遇。不知渡口何处,叩问一下长沮、桀溺,也被奚落一通。我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寻找理想落褥的产房。除了布道,也涉及其他,苦中作乐。他研究饮食,也是那么一丝不苟,比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对选料、刀工、烹饪多有意会。像孔子这么劳累的人,是应该有享受美食的权利的。如此高级的知识分子,不能常有“在陈绝粮”的遭遇。只有让他过上好日子,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这是自古以来不应有异议的。有异议的是孔府内饮食上的铺张,已经悖离了孔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主张了。府内总是摆了许多派头出来,除了一百九十六道菜的“满汉全席”外,还有全羊席、鱼翅席、海参席等等,还有什么寿宴、花宴、喜庆宴、迎宾宴、家常宴等等。名贵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常在席上,还要微山、南阳、昭阳、独山四大湖泊的鱼虾龟蟹菱藕莲次第上阵,不避复杂繁缛,务求精工细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吃一餐饭着实不容易,不到吃饭时辰,肚子再饥渴,也得忍着。至于谁坐上位,谁坐下位,更是等级分明。吃饭是不可随便说话的,更不可大口喝汤,其礼仪庄重,无异于国宴。派头有了,自由没有了。不能像高墙外农家子弟那样,蹲着捧一大粗瓷碗,边聊边吃,喝粥喝到兴起处,稀里呼噜作响。这么吃来得随意,也有益于吸收消化。一本正经地吃,屏息静气,反倒吃出别扭来了。我吃过不少地方的农家饭菜,我最喜爱那种菜肴的新鲜和及时。灶火熊熊,农妇灵巧的手握住锅铲,三下两下,咔嚓咔嚓,锅里的菜便随同香味上了盘子。不需要什么特地的造型,也不要青花细瓷,就让人胃口大开。随便地夹菜吃菜,随便地评说指点。许多时候过去了,那些地方的景致已稀薄地成了一个影子,我仍会反复回忆咀嚼回味,总是无法忘记。有一次孔令贻的夫人陶氏吃糕点时,发现大小不均,也就那么一丁点儿不均,那个制作糕点的厨师就被叫去训了一顿。毕竟是大户人家,对糕点形态的大小也那么有眼力。对我来说,大小不均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孔府就是要培养这种无与伦比的规范性。
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他活着的时候,“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物欲横流,美风良俗荡然无存。在这么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他的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悉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他劝谏无效时,文人的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漂泊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个警策的。用现在的语言表达,他认为要超越单纯生物学层次,实现做人的品格,努力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格的、价值的人;还认为不仅要维持和发展人的生命,还要对生命自身深怀尊严和敬畏。他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奋力抗争的,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是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他那摇摇晃晃却执著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可是在那时,是一种对精神的渴望、求索,给他以支撑。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闱中不见曙色。孔子是很讲“正名”的,此时只有仰天长叹。孔子的前身这般执著和忧郁,他的后人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什么“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先师尼父”……,直至“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孔子生前耐得住寂寞,身后则不堪声名之累,这也只有让他的后人一并承受了。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现在,我们在孔府高墙内所看到的多是为文圣粉饰贴金的道具,其中有几个人能看到孔子生命河床的坎坷不平,回味那种经历过在列国间“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看到他那自由的灵魂充满的孤独之美?这圈森然的高墙,现应唤起他后人的沉重思索,在个体的生命里,注入孔子生前的信念,包括浸入心扉的萧条和冷落。人们,是多么难于和高洁清贫相处啊!
然而,正是那段苦难的行程使孔子流芳百世。
对于孔府来说,每一株苍老的古树都是一份见证,见证了孔府的兴盛和没落。没有哪一个人的生命可以长过古树,总是在绿荫下诞生,又在绿荫下老去。对于如今的观光者来说,已经很难设想当年居住者的心境了,好像是一个别一世界的遥远之梦,一个来而又逝的梦。转瞬之间,树也渐老,枯枝败叶增多,不似当年挺拔了,只是一代一代繁衍不绝的灰喜鹊,依旧“叽叽喳喳”唱着前朝的曲调。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严寒的日子里,正月十五的晚间,当高墙外的平民百姓围着餐桌团圆的时候,被关上厚重沉实大门的孔府会是怎样一种冰冷寒彻。孔府也是可以视为一方精神圣地的,这当然需要来此漫游的人超越平庸,寻找到已经深藏的理想。已见过的孔子画像上的眉目神情至今我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即使有印象也并非他的真相。那么久远的时光,其画像是否逼真、传神,总是令人狐疑。所幸,我们在叨念孔子的名姓时,是有期待和向往存在的,认知孔子、认知神灵,这不仅是孔氏一门的大事,也是其他人的大事。那个时代弥漫的苦行僧精神,今人比古人想来是更难亲近了。我记起孔子曾经说过大意是如此的话:树木无法选择飞鸟,而飞鸟却可以选择树木。人就像是树木,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而如鸟之飞、如川之逝的时代,却选择了人的生存、人的命运。不能和孔子同一个时代沐风栉雨,并不是我们的过错。当我们咀嚼着《论语》中的要义时,那个时代就贴近了。透过沉沉的夜色,可以看到一盏盏往昔的文化灯火,这样也就足以温暖和慰藉我们的心了。
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穿行,我在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和孔氏毫无瓜葛。不过,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很快就会把树影甩在身后,依旧回到灿烂的阳光底下。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我还是能复活出一些当时的生活场面,眼前穿行着形容肃穆、迈步迟缓的孔府家人,我于树影下已不能明辨岁月的嬗替。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穿过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座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我终于明白过来,这个家族最终还是汇聚在树影之下,他们对树影有着深深地依恋,在生命终结之后,仍然以集中的状态,显耀着家族无可比拟的延续规模。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从高墙内走出,夕阳已经西坠,余晖照在曲阜千门万户的屋檐上,让人霎时温暖起来。街市上的人们正在忙碌着元宵节的晚餐,孔府大门即将又一次地关闭,把清冷锁在府内,这一点和千百年前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当这些参天古树被我的车子甩在后边的时候,我眼中不由得浮现出寻常人模样的孔子,也许他正是从这条路前行,到他志在必得的地方去的。我觉得要有人来做这么一项工作,形象地展示孔子的游历过程。府内那幅明代永乐年间始绘的《圣迹图》,年深日久,已经难以承载起今人的思念了。需要有一种朴素的笔法,让孔子以一种本真的状态出现,使平常人在平视中感到可亲可爱,而不再是孔府内那种庙堂气色。人们或许从中获得启示,让精神的步履走出阴郁树影的遮蔽.到充足的阳光下,在广阔的空间里,呼吸鲜洁的空刍.让坦荡的生盒渗透健康的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