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冰上的两者
(丹麦)哈夫•B •
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俩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丢失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俩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在真实。但是,村里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
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它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十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找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轻声叫着∶“来,尼玛克。”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尼玛克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他倒下去了。
尼玛克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嗷叫着。这时,诺尼感到了嫉妒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尼玛克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
尼玛克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尼玛克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他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
然而,他感觉到尼玛克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诺尼睁开眼睛,张开双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东西在闪光。
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有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
吸引飞机上巡逻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开头简洁,短短两行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环境、人物,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B.“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诺尼对爱犬尼玛克的爱。
C.第3段所提到的村里人在食物短缺时的做法,是要表明诺尼想杀犬充饥也在情理之中。
D.当诺尼“感觉到犬的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时,竟“轻轻地哭了”,因为他被爱犬的忠诚感动,也为自己曾动过杀犬的念头而内疚。
E.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面临生死考验时复杂矛盾的内心,揭示“爱超越生命”的崇高的人性美。
(2)在第11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频繁更换称谓“犬”“尼玛克”“畜性”?(6分)
(3)文章多次写到“小刀”,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4)面临死亡威胁的诺尼,曾想杀死自己的爱犬充饥而最终没有下手,最后在奄奄一息中得救了,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设想一下,如果诺尼放弃杀犬,最后没有获救,你认为诺尼的选择是否值得?联系本文的主题加以探究。(8分)
(1)B、E
(B“比喻修辞”错,E语言描写只有一处,在本文不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2)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我”看对方的心态变化,营造了人狗对峙的紧张氛围。称“犬”就把它当作一种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2分)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看待,人与狗关系亲密。(2分)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与下文尼玛克忍饿护主形成对比。(2分)
(3)①“小刀”是文章的一条暗线。②故事情节就是紧紧围绕着小刀展开的。
“丢刀”----“磨刀”----“试刀”-----“扔刀”-----“刀光救人”
反映了诺尼的情感历程。③小刀的不断出现,不但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而且与诺尼的心理活动这条明线相互交织,使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凑。④“小刀”本是凶器,最后竟成了求生的信号。伟大而高贵的人性使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一点2分。)
(4)参考答案:值得。①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②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追求丰足的物质生活,更追求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世界。③诺尼战胜了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选择放弃杀犬,这种无私的爱超越了生命,这正是人性的高贵与伟大之处。他的选择让人敬佩,感动。(意思对即可。)
16.第一段简洁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为下文故事发展作铺垫。
17.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答:故事发生:诺尼及其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
故事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
故事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
故事结局:人狗脱险。
18.文中划线段中频繁地更换“畜牲”“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3分)
答: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我”看对方的心态变化,营造了人狗对峙的紧张氛围。称“犬”说明把它当做一种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称“尼玛克”说明把它当朋友看待,人与狗关系亲密;称“畜牲”说明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与下文尼玛克忍饿护主形成对比。
1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次提到“太阳光折射”的作用。(4分)
答:第一次提到太阳光折射是“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暗示诺尼由于饥饿和求生的本能心理发生了变化,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二次提到太阳光折射是海岸巡逻队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与前面的文字形成照应,推动故事发展并暗示故事的结局。
20.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开头结尾颇有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5分)
答:①这篇小说开头简洁,短短两行字清楚地交代出故事的环境、人物。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这样的结尾很巧合,极富戏剧性。含蓄,耐人寻味,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一命;升华主题,昭示了真诚、真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也会得到善的回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