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如松
风如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73
  • 关注人气: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2012-05-27 07:26: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在中国作一次茶的巡回

                                                    冯杰

            第一茶•龙井

无论伸或缩

都属远古整齐的钟声

自天堂之左    汉唐之右

龙    从此在水中

惊起了云

 

若有佛的轮回

来生来世   我只选择中国

仍是你身上

最瘦的一枝

 

         第二茶•蒙山云雾

煮长江上游或中游就足够了

用其中最短的一节

譬如三峡的三分之一

不需要用一条完整的江

(其实那是怕汹涌的感情把你淹没)

 

只管将精装的巴山蜀水浓缩一壶

茶叶就让水翻译成方言了

而茶的满腔乡愁

唯有与水叙说

 

                第三茶•君山银针

采撷和生长都是一样的

正楷的苦

与草体的涩

 

我预感那满山茶树已走上银河

背景古典而潇然

不料依然还是千年前

我见你时的那一面

就象茶的家谱上所说

——只有茶树永远等在家园

人世间的茶叶都在流浪

 

                  第四茶•铁观音

一生只泡一杯   等待

看坎坷与灼痛的水如何沉浮

在历史的尘烟中

 

我不敢打开

怕那么多原色感情

会漫了整整一大部

陆羽的茶经

晚茶独坐

愿意为有一双颤抖的手敲门

启开  雪地空空

只有茶香乘雪疾行

 

                     第五茶•毛尖

上帝在喝茶时候

开始不怀念咖啡

 

中国人在抚摩咖啡时

所有茶的毛尖

都远远地刺来

一时让人心痛

                   1992年

 

 

                      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7.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16.“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树知道自己的一天

                                          冯杰
    夜半子(23:00-1:00)

    只有树知道:夜是从第一颗露珠的内部开始起程的。

    夜长有双脚,悄悄地往前触动,试探。那是时间生长的开始。在子时,大地上最早的那一滴时间,正在露珠里成倍地扩大、延伸,涂上与周围和谐的颜色。大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一颗露珠的诞生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颗露珠的消失都是一个生命的消亡,每一段树枝的折断,都是一条汹涌河流的折断。

    鸡鸣 丑(1:00-3:00)

    这时,鸡鸣之声像小小的磷火。树每天都能听到这种磷火的擦亮之声,树是不厌烦的,数十年在同一个地方,在相同的时间听相同的一个声音。如果换上人,早就转身走了,树却不去转身,它极有耐心,每次它都能听出来一种新鲜、别样、与众不同。树每天此时都是在咀嚼这些啼声中度过的。

    道别鸡啼是早晚的事情,前一天,树忽然听到自鸣钟声、手提电话声骤然响起,鸡鸣之声便渐渐瘦了,草鸡送到城市大酒店,大受欢迎。连最后仅存的一声鸡鸣也消失了,譬如今天,鸡鸣声就消失了。树踮起脚,遥望远处村子,炊烟隐隐飘动,像搁浅的船的桅杆,摇摇欲坠。树的心里有一丝疼痛。

    平旦 寅(3:00-5:00)

    天还未亮,离日出尚有两个时辰,树此时又开始做梦。这几天,它常做相同的一个梦,有点像梦的第二次印刷和梦的翻版:梦见一个人,挥起一柄银斧,砍向自己的肩头。

    树想起昨天,它看到远处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来了,扛着铁器,开着小车,带着绳索,打着手机,轰轰隆隆从自己身边经过,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是要把乡村古树移到城市的花园和住宅区。据说,这叫贴近大地,“返回自然”。那时,它听到远处那一棵棵不愿移动的树在喊疼。树叹息道:恐怕自己的劫难也为时不远了……

    日出 卯(5:00-7:00)

    树打了个哈欠,便苏醒了,叶子一一睁开眼睛。树叶是乡村绿色的邮票。在树的记忆里,邮票可是人间最小的能飞翔的魔毯,一枚枚栖在枝头等待寄发。这时,不仅是树,包括身边的花草、天牛、七星瓢虫……一个个都满怀憧憬。树只有在这时,才看到乡村的阳光与干净的水,在枝丫内部奔涌穿梭,组成纵横交错向上的河流。那是贯穿天空中的另一种水系。

    食时 辰(7:00-9:00)

    树对大地的感情,强过人类百倍,它没有人的贪婪和欲望。无砍伐与征服之心。长这么大,树一直餐风饮露,靠自己的本领活着。这时,有几只毛毛虫在叶子的背后躲藏起来。树心里清楚,它身上寄居的昆虫与筑巢的鸟儿,是靠花香和阳光的长度来计算一天的时间,在树的周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无论它们一个个是过客或者驿使。树的博大与宽厚、理解与包容,让它们充满自信,仰脸可以望蓝天,低头可以看大地。

   隅中巳(9:00-11:00)

    树永远谦卑,拥有一种“植物美德”,此时,它只是在一寸一寸地收敛自己的身影,独身守定。树将高处的风景让给肩头的一方鸟巢,让出壳的新鸟用稚嫩的眼睛,尽情观察眼前的美丽新世界。

    日中 午(11:00-13:00)

    树影在大地上渐渐拉长,前部是光明,背后是灰的格调。背影的灰色是树一生里惟一公开的黑暗。树有那么多丰富的个性,比如,它不传播谣言,不制造蜚语。当两个乡村情侣在树下说甜言蜜语时,树都听到了,树笑了笑,一句一句收在心底,印在叶子上,变成纹络的走向。树把听到的话咽到心里,融入一圈圈年轮。只有天真的孩子和诗人面对那些散发青草气息的木纹时,才天真地说:“这是树的河流,这是树的皱纹,这是树说的话。”尽管没人听懂这童稚之语。

    世上的“城府之士”是从来不作这种幼稚之语的。树说。

    日昳 未(13:00-15:00)(注:昳念die)

    树在一阵阵地咳嗽。

    每到这时,它就闻到大地上弥漫的化学药品的气味。像华丽的排比句子,从人们口中涌出来。与树相伴的虫子们便在叶子上滚下来,摔在地上。叶子焦黄卷曲。一片片叶子倒有点像人类自己划分的地图,被战火摧乱,又在重新分割、划定。

    晡时 申(15:00-17:00)

    树懂得一声不吭。树在一个地方站定,树的脚趾能抓住一场遥远的苦旅,一如树上的花朵能抓住乡村消逝的时光,一如空中奔波的彗星抓住了速度。作为一棵树,它从不抢先,从不超越什么,它只固守着一个地方,从生到死。热爱,笃定,坚守,延伸。期待自己有一场绝版的旷世爱情,至死不渝,树常常把一片叶子扩大成一片绿荫,把一时的快乐放大成一生的幸福。

    日入 酉(17:00-18:00)

    夕阳擦着树的肩头下滑。树叶上便有了炽热的感觉。要是在山中,枫叶早就划着点燃了。噼噼啪啪。可树是大地的赤子。“酉时”只能让树知道:一个伟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像眼前日落一样辉煌而惨烈。惟一不动的,只是自己脚下踩的这一块坚实宽厚的大地。

    黄昏 戌(19:00-21:00)

    伫立在黄昏的树知道,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植物性情。人类的傲慢,自以为是的无知,在树的内心里找不到。即使到了黄昏的树也不会像人那样,急着去写回忆录,进行所谓的反思,渴望改造世界。树的叶子落就落了,叶子从不去总结与另一片叶子有何不同,但这并不证明树不会思考。暮色垂落,大地苍茫,大树此时沉落在飞鸟与蜜蜂的怀念深处。月光升起,天空深如大海。

    人定 亥(21:00-23:00)

    说“人定”不如说是“树定”,大地此刻偃音息声。飞鸟至倦,游云思返,偌大的世界这一时刻全部收回到一颗小小露珠的内部,四壁清凉,重新挂在树的肩头。树觉得,最后的露珠最终也要返回家园,大地归于平静。夜色像泼墨一样,正悄无声息地浸上一张丈二的大宣纸。

    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片断,宛如童话:一个小女孩把当时还是小苗的自己放在身边,刨坑,提水,而后栽下。从那一天起,树的脚趾上有了小小的触动,它记得,脚趾上开始有一颗宝石般的露珠,在缓缓上升。树一直记到现在,在自己心中。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作家冯杰:诗歌文章国画访谈


      捻字为香

                  ——访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

  他曾4次获得台湾地区唯一的专项散文奖项——“梁实秋散文奖”,并荣获台北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他在台湾获奖20余次,被誉为“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他的散文,受到张晓风、林清玄、张曼娟、王鼎钧、张辉诚等台湾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赏与推荐。他,就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

  日前,以出版纯文学为主的台湾印刻出版社推出了冯杰的散文集《泥花散帖》,这是冯杰继去年在台湾出版《丈量黑夜的方式》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散文集。近日,记者采访了冯杰,听他讲述自己的文学之路。

  得奖达人

  在大陆的各大书店里,几乎难觅冯杰的作品。然而,翻看他的获奖履历,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冯杰起初主攻诗歌,1992年,以组诗《逐渐爬上童年的青苔》获得台湾《蓝星》诗刊社主办的“屈原诗奖”,这是他在台湾获得的“处女奖”。1993年,冯杰以组诗《书法的中国》获得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新诗奖。同年,还以小说《墙上的驴皮》获得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

  2002年后,冯杰的获奖文体由诗歌转向散文。2003年,散文《九片之瓦》获得台湾第13届梁实秋散文奖首奖,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评价说:“作者用幽潜的思维、锦绣的心肠,写出我们对这种建材的依恋和感恩,唤起我们每一个人对前世的记忆。很久没看到有人用如此精雕细琢的文笔来写作了,让人仿佛在快节奏的舞厅里乍闻古琴,泠泠七弦,松风送寒。”林清玄则称赞:“《九片之瓦》是散文书写理想的典型,很优美典雅,直觉好的散文就应是如此的氛围。”

  近10年中,冯杰四摘“梁实秋散文奖”,还获得台北文学奖等多个台湾重要文学奖项,在台湾累计获奖20余次,被誉为“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台湾作家张曼娟给冯杰送上了“得奖达人”的头衔。

  以文还愿

  读冯杰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他的文字优美精致,富含厚实的感情,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谐趣。冯杰说,他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豫北滑县的一个小村里,那里的风土人情,正是他的创作源泉,“我认为每个作家都应该圈一片地,用于放牧文字,我姑且将这块地称之为‘文域’,而我的‘文域’就是北中原。”

  “一个人在世上,总得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不然,这黑夜就显得太长。写作于我而言,恰是这漫长人生旅途中一个温暖的梦,路宽梦窄,且一直大梦未醒。”冯杰说,他从高中时开始写作,后来在长垣县一家银行工作了近30年,最终还是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是“以文还愿”的宿命,是源于对那些逝去的亲人、对这块一言不发的中原大地、对在人世间经历过的悲欢离合的纪念。“文学写作可以让一个人有温柔之心、包容之心、草木之心、悲悯之心,这,也正是写作带给我的财富。”

  冯杰是不折不扣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中原色彩浓厚,然而,他的作品又挣脱了地域的界限,正如台湾评论家张辉诚所说:“使异乡的读者引发共鸣的,正是隐藏在不同风俗习惯之下的人情世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冯杰用他的素朴真心,去看故土的亲人、乡邻、草木鸟兽的身世、特性和意义,而读者从他所描绘的事物感受到他热爱乡土、热爱亲人的素朴真心。”

  边缘作家

  冯杰自称“没有市场效果的边缘作家”。他早先的诗集都是自费出版,获奖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在台湾出版前曾投往内地两家出版社,结果都石沉大海,这次出版的《泥花散帖》是由他的作家朋友推荐到台湾印刻出版社的。“一个讲经济效益的聪明出版商肯定要以市场为主,我无法给市场带来巨大效益,大陆不出我的散文集是顺理成章的。”冯杰坦然地说。

  “我只为自己的兴趣而写作,实在没有才华和能力专心去为市场写作。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写一个人去读一百遍的作品,不去写一百个人只读一遍的作品。”冯杰认为,这世上能有十来个静读他作品的读者,能带给读者文学温暖,就感到很满足。如今,屡获殊荣的冯杰仍然低调、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之路。

  “我骨子里迟钝,对现代化不敏感,不会上网,没有博客,不懂得营销自己,乍听起来与社会有些脱节,但我很享受这种‘慢’过程。”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读纯文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对此,冯杰认为“科技越快速,社会与心灵就越需要文化滋润。一个人哪怕不写一行诗,也一定要去追寻诗意生活,它其实不在房子里、钱里,而是在心里,你必须携带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