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书●师丹传》阅读

(2012-05-22 18:00: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

《汉书●师丹传》阅读



        师丹传

    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治《诗》,事匡衡。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
士,免。建始中,州举茂才,复补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

    初,哀帝即位。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帝,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丹议独曰:“
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义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
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
从公卿议。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
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
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臣不密则失身’,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
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
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
恐不厌众心。”遂策免丹。

    平帝即位,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殆缪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月余薨,谥曰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师丹传

     师丹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也(1)。治《诗》,事匡衡(2)。举孝廉为郎。元帝末,为博士,免。建始中(3),州举茂材,复补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博。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举丹论议深博,廉正守道,征入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数月,复以光禄大夫给事中,由是为少府、光禄勋、侍中,甚见尊重。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4)。哀帝即位,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领尚书事,遂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月余,徙为大司空(5)。

  (1)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东武:县名。今山东诸城。(2)匡衡: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3)建始: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32—前29)。(4)太子太傅:官名。辅导太子。(5)月余,徙为大司空:师丹徙为大司空,时在建平元年(前6)正月,见《傅喜传》。据《公卿表》师丹为大司马,四月徙为大司空。可知其为大司马当在绥和二年(前7)十月。《恩泽侯》作七月庚午封,“七”乃“十”之误。故言“月余”欠妥;《公卿表》作“四月徒”,是。(参考施之勉《汉书补注辩证》第319页)

   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内邑邑(悒悒)(1)。即位,多欲有所匡正。封拜丁、傅,夺王氏权。丹自以师傅居三公位,得信于上,上书言:“古者谅闇不言(2),听于冢宰(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前大行尸柩在堂(5),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6),皇后尊号未定,豫(预)封父为孔乡侯(7)。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比下(8),变动政事,卒(猝)暴无渐。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9),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措)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涵(混)浊之应也。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娶)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10),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11),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肺附何患不富贵(12),不宜仓卒(猝)。先帝不量臣愚,以为太傅,陛下以臣托师傅,故亡(无)功德而备鼎足,封大国,加赐黄金,位为二公,职在左右(佐佑),不能尽忠补过,而令庶人窃议,灾异数见(现),此臣之大罪也。臣不敢言乞骸骨归于海滨,恐嫌于伪。诚惭负重责,义不得不尽死。”书数十上,多切直之。

  (1)悒悒:不安貌。(2)谅闇:古时天子、诸侯居丧之称。或谓居丧之所,即凶庐。(3)冢宰:占官名。犹后世丞相。(4)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篇》载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说。(5)大行:指去世不久的皇帝。(6)阳安侯:丁明。(7)皇后尊号未定二句:据《哀帝纪》,哀帝四月即位,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据《外戚恩泽表》,阳安侯丁明与孔乡侯傅晏俱以四月壬寅封、在五月丙戌立后之前四十四日。(8)比:频也。(9)牢:坚决。(10)烛:明也。至德:指哀帝。(11)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有“天威不违颜咫尺”之语。(12)肺附:比喻帝王的亲属或亲戚。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邪,自以定陶共王为称。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1),而为华阳夫人所子(2),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左将军与大司马王莽共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宣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纳用莽、丹言,免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尊号(3),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4):“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皇之意(5),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6),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丹议独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7),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无)二上之义也(8)。定陶共皇号溢已前定,义不得复改。《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亡(无)爵父之义,尊父母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9),而降其父母期(10),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今共皇长为一国太祖(11),万世不毁,恩义已备。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12),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1)秦庄襄王:战国时秦君。秦始皇之父。(2)华阳夫人:秦孝文王之夫人。子:谓养以为子。(3)要:要挟。(4)郎中令:官名。刘敞曰:“案,是时无郎中令。”施之勉曰:“《汉旧仪》,郎中令,主郎中。……独郎中令,比二千石。《汉官仪》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是其时有郎中令也。”泠褒:姓泠(líng),名褒。(5)称皇之意:谓符合至尊之号。(6)置吏二千石以下:谓当置詹事、太仆、少府等众官。(7)天地:王先谦曰:“官本无‘地’字。”案:当有之。此“天地”与下句“乾坤”对应。(8)明尊卑无二上:王念孙曰:“‘卑’字涉上文两尊卑而衍。此谓傅昭仪、丁姬不得与元后并尊,故曰‘尊无二上’,‘尊’下不当有‘卑’字。”案:有“卑”字也可通,当读为“明尊卑、无二上”。(9)斩衰: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要的一种。 (10)期(jì):期服的简称。旧时丧服名。即齐衰一年之服。(11)国:指定陶王国。(12)堕:毁也。

   会有上书言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宜可改币。上以问丹,丹对言可改。章下有司议,皆以为行钱以来久,难卒(猝)变易。丹老人,忘其前语,后从公卿议(1)。又丹使吏书奏,吏私写其草(2),丁、傅子弟闻之,使人上书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书。上以问将军中朝臣,皆对曰:“忠臣不显谏,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臣不密则失身’(3),宜下廷尉治。”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4),言“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丹。以此贬黜,恐不厌(餍)众心。”尚书劾咸、钦:“幸得以儒官选擢备腹心,上所折中定疑,知丹社稷重臣,议罪处罚,国之所慎,咸、钦初傅经义以为当治,事以(已)暴列,乃复上书妄称誉丹,前后相违,不敬。”上贬咸、钦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者也,辅善相过,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朕既不明,委政于公,间者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娄(屡)臻,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司空之职尤废焉。君在位出入三年,未闻忠言嘉谋,而反有朋党相进不公之名。乃者以挺力田议改币章示君(5),君内为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考朝臣,君乃希众雷同,外以为不便,令观听者归非于朕。朕隐忍不宣,为君受愆。朕疾夫比周之徙虚伪坏化(6),浸以成俗,故屡以书饬(敕)君,几(冀)君省过求己(7),而反不受,退有后言。及君奏封事,传于道路,布闻朝市,言事者以为大臣不忠,辜陷重辟,获虚采名,谤讥匈匈(恟恟),流于四方。腹心如此,谓疏者何(8)?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9),将何以率示群下,附亲远方?朕惟君位尊任重,虑不周密,怀谖迷国(10),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非所以共(恭)承天地,永保国家之意。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已诏有司赦君勿治。其上大司空高乐侯印缓,罢归。”

  (1)后:当作“复”(陈景云说)。(2)草:草稿。(3)“臣不密则失身”:见《易·系辞下》。(4)炔钦:姓炔(guì),名钦,字幼卿,齐人,从许商受《尚书》。(5)挺力田:有二说。颜师古曰:“挺,引拔也。谓持拔异力田之人,优宠之也。”钱大昭曰:“挺,宽也。言优宠力田之人,宽其租赋徭役。”(6)比周:结党营私。(7)省过求己:言反省自己之过。(8)谓疏者何:言无以为疏者法。(9)二人同心之利:《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语。(10)谖:诈也。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1):“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太)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耈(2),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已往,免爵大(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3),使奉朝请(4),四方所瞻卬(仰)也。惟陛下财(裁)览众心,有以尉(慰)复师傅之臣(5)。”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唐林:字子高,封建德侯。(2)黄耈:老人之称。(3)识者:谓有识之人。(4)奉朝请:给以参加朝会的待遇。(5)复:报也。

   丹既免数月,上用朱博议(1),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立庙京师,仪如孝元皇帝。博迁为丞相,复与御史大夫赵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2),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亲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圣仁,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丹于是废归乡里者数年。

  (1)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2)衰(cuī)粗:古时以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披于胸前。天下衰粗,指时有成帝之丧。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废共皇庙。诸造议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1),复免高昌侯宏为庶人(2)。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3),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殆缪(谬)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4)。”月余薨,谥曰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

  (1)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2)宏:当作“武”。据《功臣表》,高昌侯董宏建平二年复封,三年(即建平四年)薨。元寿元年,其子武嗣,二年(即元寿二年),坐父宏前为佞邪,免。据《平帝纪》,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七月罢免傅晏、少府董恭(董贤之父)等人,董武当亦在此时免。(3)确然:坚固貌。(4)厚丘:县名。在今江苏东海县南。

   赞曰:何武之举(1),王嘉之争(2),师丹之议(3),考其祸福,乃效于后(4)。当王莽之作,外内咸服,董贤之爱,疑(拟)于亲戚,武、嘉区区,以一蒉障江河(5),用没其身。丹与董宏更受赏罚(6),哀哉!故曰“依世则废道(7),违俗则危殆”(8),此古人所以难受爵位者也(9)。

  (1)举:指举公孙禄为大司马。 (2)争:指争益董贤封邑。(3)议:指议丁、傅不宜称尊号。(4)考其祸福二句:谓终以王莽篡位,董贤遇祸,丁、傅丧败。(5)蒉(kuì):草编的筐子。一蒉:谓一蒉之土。(6)更:互也。(7)依世:言随时曲直。(8)违俗:言违迕流俗。(9)所以难受爵位:意谓做官险难。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