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尔赫斯《镜子与面具》阅读

(2012-02-13 09:0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博尔赫斯《镜子与面具》阅读

镜子与面具

                  [阿根廷]博尔赫斯

      克朗塔夫一战,挪威人威风扫地,高贵的国王召来诗人对他说:

     “最显赫的功绩如果不用文字铭记下来也要失去它的熠熠光彩。我要你歌颂我的胜利,赞美我。我将成为埃涅阿斯,你将成为讴歌我的维吉尔。这件事会使我们两人永垂不朽,你认为自己能不能胜任?”

     “能,国王陛下,”诗人说。“我是歌手。我潜心研究韵律学有十二年之久。作为正宗诗歌基础的三百六十个寓言我都记诵。厄尔斯特和芒斯特的史实都积蓄在我的琴弦上,一触即发。我掌握这门艺术的秘密,平庸之辈莫测高深。我可以赞扬爱情、航海和战争,我了解爱尔兰所有王室的神话般的家谱,我深谙药草的功效、星象占卜、数学和教会法规,我还精通讽刺……”

      国王听他说完,舒了一口气:“等夜莺从南方归来,你就在朝廷当着诗人社的成员朗诵你的颂歌。每字每行,你都得推敲斟酌。报酬决不会亏待你。”

      “陛下,最好的报酬莫过于一睹圣颜。”诗人说。诗人颇通谄媚之道。

      这一年瘟疫流行,叛乱频仍,期限到时诗人交上颂歌。他根本不看手稿,不慌不忙地背诵起来。国王不住点头赞许。“我认可你的作品。你赋予每一个词真正的含义,你用的形容词无一无出处,都有例证。整篇颂歌中的形象在古典作品中都有根有据。你熟练地运用了叠韵、近似韵、音量、修辞的技巧、格律的呼应。爱尔兰文学即使泯灭——凭你的古典似的颂歌就能重建。”

      他静默了片刻,接着又说:“好虽然好,但是毫无反应。脉管里的血流并没有加速,手没有抓起弓箭,谁的脸色都没有变,谁都没有发出战斗的呐喊,谁都没有挺起胸膛面对北欧海盗。我们再给你一年时间,期待你另一篇颂歌。现在赐给你一面银镜,作为嘉奖。”

     “我明白了,十分感谢。”诗人说。

      星移斗转,又是一年。夜莺再次在撒克逊的森林里歌唱,诗人带着手稿来了,这次的诗没有上次长。他并没有背诵,而是期期艾艾地照念,略去了某些段落,仿佛他自己根本看不懂,或者不愿糟蹋它们。诗篇很怪,不是战争的描写,而是战争本身。诗的形式也相当怪:单数名词后面跟的是复数动词,介词的用法也不符合通用的规则,败笔和精彩之处混杂,隐喻牵强附会……

      国王同身旁的文人交谈了几句,开口说:“你的第一篇颂歌可以说是集爱尔兰古今诗歌之大成。这一篇胜过上篇,同时把上篇彻底推翻,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愚昧无知的人看不出它的妙处,只配有学问的人欣赏。这部手稿将用象牙盒子保存。我们期待你的生花妙笔再写出一篇更高明的作品。”

      国王又说:“作为我们赞许的表示,赐给你黄金面具。”

     “我明白了,十分感谢。”诗人说。

     又满了一年。这次诗人空手而来。国王见到了他不禁有点吃惊:他几乎成了另一个人。某些东西(并不是时间)在他脸上刻画了皱纹,改变了模样。他的眼睛仿佛望着老远的地方,或者瞎了。诗人请求同国王单独说几句话。

     “你写了颂歌没有?”国王问道。

     “写了,”诗人悲哀地说。“但愿我主基督禁止我这么做。”

     “你能念念吗?”

     “我不敢。”

     “我给你所欠缺的勇气。”国王宣称。

     诗人念出那篇诗。只有一行。

     诗人和国王都没有大声念出那行诗的勇气,只在嘴里品味,仿佛它是秘密的祈祷或者诅咒。国王诧异和震惊的程度不下于诗人。两人对瞅着,面色惨白。

     “我年轻的时候,”国王说,“曾向西方航行。我看到银的猎犬咬死金的野猪,我们闻到魔苹果的香味肚子就饱了,我见到火焰的城墙。在一个最远的岛上,有一个通天河,河里有鱼,河上有船。这些都是神奇的事物,但不能同你的诗相比,因为你的诗仿佛把它们全包括在内了。什么巫术使你写出来的?”

     “天快亮时,”诗人说,“我一觉醒来,念念有词,开始自己也不明白什么意思。那几个字就是一篇诗。我觉得自己犯了天主不会饶恕的罪孽。”

     “正是我们两人现在共犯的罪孽,”国王悄声说。“了解到美的罪孽,因为这是禁止人们问津的。现在我们该为之付出代价了。我赐给你一面镜子和一个金面具;这里是第三件,也是最后的一件礼物。”

      国王拿一把匕首放在诗人手里。

     据我们所知,诗人一出王宫就自杀了;国王成了乞丐,在他的王国四处流浪,再也没有念过那句诗。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故事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是铺垫,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第三个部分是高潮,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B.作者采用简笔画的方式勾勒事件的主要走向,有意弱化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和具体地点、人物的相貌和经历。

     C.镜子、面具不仅是国王对诗人的赐予,更是国王对诗人创作的指引。依照指引,诗人的颂诗越来越符合艺术规律。

     D.镜子和面具具有隐喻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镜子”可理解为国王暗示诗人的颂诗要反映出现实的真实模样。

     E.“曾向西方航行。我看到……河里有鱼,河上有船”这一段话反衬出了国王听完诗人的第三首颂诗之后的惊讶程度。

     17.结合上下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首颂诗的主要内容。(只需填写前两首)(4分)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超越现实,揭示美的真谛

    18.诗人三次献诗时的言行举止暗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请作简要分析。(6分)

    19.文章结尾,国王自我放逐,诗人自杀死亡。有人由此评议:“摘去现实的面具不如让现实继续戴着它的面具。”联系全文,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16. DE(D项中应将第二个“镜子”改为“面具”,E项中应将“反衬”改为“正面烘托”)

    17.第一首:脱离现实,讴歌国王武功    第二首:反映现实,描绘战争本身  (每处2分,语言要求精练、准确)

    18.①满意诗歌的引经据典、华丽词藻和精妙技巧,沾沾自喜。例如“根本不看手稿”、“不慌不忙。”②直面现实,心中有着不自信、沉重、迷惑等复杂情感。例如“期期艾艾地照念,略去了某些段落,仿佛他自己根本看不懂,或者不愿糟蹋它们。”③由于思索和探究,了解到美的真谛,从而感到敬畏和恐惧。例如“某些东西(并不是时间)在他脸上刻画了皱纹,改变了模样。他的眼睛仿佛望着老远的地方,或者瞎了”、“我不敢”、“悲哀”、“面色惨白。”(每空2分。第一处答出“沾沾自喜”“胸有成竹”、第二处答出“不自信”“沉重”“迷惑”、第三处答出“敬畏”“恐惧”即可)

    19.【示例】当现实露出可怖和狰狞的面目时,或毁灭或生存,在于自己的选择。国王自我放逐、诗人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揭开了现实的面具,丧失了生的勇气。(2分)现实生活中,海子选择卧轨结束年轻生命,员工选择跳楼结束繁重的工作,学子选择自杀抗议成绩……这些都是现实的罪孽。(2分)然而,现实是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难得糊涂”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有时戴上面具也是一种保护。为了亲人和朋友的幸福,为了梦想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用“面具”来掩盖现实丑恶的一面,驱除怯懦,积攒勇气,奋力前行。(2分)(或赞同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博尔赫斯《镜子与面具》阅读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1914年随全家赴欧洲,定居日内瓦。1919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

    1921年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创办了《棱镜》、《船头》杂志,介绍欧洲的先锋派文学,宣传欧洲最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1923年,博尔赫斯自费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几本诗集和散文集。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193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谋得一等助理职位。

    1941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出版,却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国文学奖评选中落选,引起阿根廷文学界一片抗议之声。此时的博尔赫斯的文学地位已不可动摇。

    1945年阿根廷作家协会为了“伸张正义”,授予他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特设的荣誉大奖。

    1946年,博尔赫斯因在反庇隆法西斯主义的声明上签字,被革除在市立图书馆的职务,任命为市场禽兔稽查员。他愤而辞职,并得到知识界的声援。1950年他被选为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庇隆政府倒台,新政府特别任命他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还被选为阿根廷人文科学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随着拉美文学潮的兴起以及马尔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独》的问世,博尔赫斯的国际声誉日隆。1961年,他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文学奖Prix Formentor。

    1986年,在瑞士日内瓦去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