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如松
风如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73
  • 关注人气: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徐渭《白母传》阅读

(2011-11-09 11:14: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明)徐渭《白母传》阅读

白母传    ()徐渭

    白母者,山阴某里葛氏女也。年十六,归白公瑾。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成化中,以进士为分宜知县,母与俱往。其明年,公病逾时,而库所贮折银尚数千两,邻境有因饥而作乱者,聚徒百余人,将劫取之。县固无城郭,寇仓卒将及门,诸薄丞与其妻孥既弃署走匿他所,母独分命家人力拒其两门,乃始迁公别室,埋其银污池中,着公之服,升堂以俟贼。贼至,则阳为好语相劳苦,益尽出其所私藏钗珥衣服诸物以与贼。贼谢而去,而不知阴已表识其间,用是后稍捕得之。未几,公竟以病死于县。先是县阻江水,一方舟渡,人多争溺死者,母劝公为浮梁以济。而公之政治有恩惠,又大略时出母之意。母之贤既已闻县中,至是丧公而归也,民哭声溢郊野,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母都一毫无所取以归,时年若干矣。归若干年而后卒。其始归时,独闭门谢外事,修饰谨慎,以率先其帷中,教子孙使治行谊。里中人贤母,亦如其在分宜也。至其末年皓首时,乃始听邻人诸族戚之请,为之决疑难,断不平。有不讼于官而谋于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兽伏。于是府若两县学诸生数百人,以母走告知府汤公,公令榜其门。时母已老就枕席,至榜日,独呼其孙宪令起,沐浴更衣坐堂中,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榜声绝而母逝矣。

论曰: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阻百余创起之寇于呼吸之间,匿贮金,徙病男子,假冠服出所藏,又默识其所欲与,若母之敏给而奇者也。假令母与诩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其所谓敏给而奇者,又不知何如也!

余于斯重有感焉。母之曾孙贲数为余道母事。且曰:母死时,出其筐中所计族人婚姻巾括衰带至麻缕系缀之细无不具,其他物称是,子孙男妇人哭泣成礼而已。

!观于斯,而母之慎密计深远又如是哉! 

 []①橐:袋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公瑾                :女子出嫁。

         B.无城郭               :原本。

         C.母劝公为浮梁以         :渡。

         D.又默其所欲与          :记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益遍召诸子孙使来前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B、则可共事                        入则王图议国事

C、未闻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母之曾孙贲数余道母事           韩王送沛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所记述的白母,于民则“却寇”造桥、断讼分难,于家则竭才尽智、“修饰谨慎”,故深受百姓和族人的尊敬。

    B.文中关于白母与徐氏“不为妇人”,则完全可以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假设,表现了作者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本文在表现白母机智勇敢的“丈夫气”之外,还通过对白母临终前预先精心安排丧礼用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缜密周到的一面。

D.本文撷取白母一生中的几个生动片断,绘其形象,写其精神,笔法详略有致,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良好能力。

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①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3)

 

②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3)

 

4.D    

 5.D      

 6.B     

7.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 

8. ①白公向来体弱,白母为他妥善调养,让他读书并学有所成。“素”译为“向来”给1分,“善”译为“妥善”给1分,“成所学”译为“学有所成”给1分。)

②那些头顶袋子哭着送行的妇女,在路上依次(排列)如鱼鳞一般。(译出大意给1分,译出定语后置给1分,“相次”译为“依次、相继”给1分。)

 

 

                       孙翊妻徐氏
    孙坚有四子,三子名孙翊。翊悍果敢,有兄孙策风。 
    孙权攻杀吴郡太守盛宪,盛宪之部将妫览和戴员躲在山中。后孙诩邀请他们出山,恳请不计前嫌。二人明投奔,实则伺机报复。
    孙翊性急。部将边鸿多次受他殴打。妫、戴即勾搭边鸿,唆使设计杀孙翊。
    翊妻徐氏,重金捉拿边鸿,在山中搜出。妫、戴速诛边鸿,以达到灭口的目的。 
    妫览住进孙府里,占有姬妾侍御,还想霸占徐氏。
    徐氏表面恭顺,故意以丧事为借口推辞。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设计一举除了妫、戴,与夫报仇。
    于是重著孝服,为翊祭奠。
    几天后孙权引军到丹阳,尽诛二人余党。
    以上内容见于《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所引《吴历》。
    关汉卿杂剧《徐夫人雪恨万花堂》,亦作《孙太守错疑三虎将》。这里“三虎将”,见于《孙翊传》,指助徐氏复仇的孙翊旧部徐元、孙高、傅婴。
    20世纪八十年代,天津京剧院也以此题材改编为京剧《夫人令》。
    因此,徐氏对爱情的贞烈和勇敢,决不是虚构的,一直为民间所推崇和赞扬。

 

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太守朱治举孝廉,司空辟。

       【典略曰: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后卒为左右边鸿所杀,鸿亦即诛。

        【吴历载翊妻徐节行,宜与妫览等事相次,故列於后孙韶传中。】

 

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

 【会稽典录曰: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吴郡太守,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善,融忧其不免祸,乃与曹公书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於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谭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於幽执,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也。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皮柄反。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县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由是徵为骑都尉。制命未至,果为权所害。子匡奔魏,位至征东司马。】

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而责我乃耳。讨虏若来,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令住历阳,以丹杨应之。会翊帐下徐元、孙高、傅婴等杀览、员。

 【吴历曰:妫览、戴员亲近边洪等,数为翊所困,常欲叛逆,因吴主出征,遂其奸计。时诸县令长并会见翊,翊以妻徐氏颇晓卜,翊入语徐:"吾明日欲为长吏作主人,卿试卜之。"徐言:"卦不能佳,可须异日。"翊以长吏来久,宜速遣,乃大请宾客。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迸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诸将皆知览、员所为,而力不能讨。览入居军府中,悉取翊嫔妾及左右侍御,欲复取徐。恐逆之见害,乃绐之曰:"乞须晦日设祭除服。"时月垂竟,览听须祭毕。徐潜使所亲信语翊亲近旧将孙高、傅婴等,说:"览已虏略婢妾,今又欲见偪,所以外许之者,欲安其意以免祸耳。欲立微计,愿二君哀救。"高、婴涕泣答言:"受府君恩遇,所以不即死难者,以死无益,欲思惟事计,事计未立,未敢启夫人耳。今日之事,实夙夜所怀也。"乃密呼翊时侍养者二十馀人,以徐意语之,共盟誓,合谋。到晦日,设祭,徐氏哭泣尽哀毕,乃除服,薰香沐浴,更於他室,安施帏帐,言笑欢悦,示无戚容。大小凄怆,怪其如此。览密觇视,无复疑意。徐呼高、婴与诸婢罗住户内,使人报览,说已除凶即吉,惟府君敕命。览盛意入,徐出户拜。览適得一拜,徐便大呼:"二君可起!"高、婴俱出,共得杀览,馀人即就外杀员。夫人乃还縗绖,奉览、员首以祭翊墓。举军震骇,以为神异。吴主续至,悉族诛览、员馀党,擢高、婴为牙门,其馀皆加赐金帛,殊其门户。】

     

                  (《三国志》卷五十一 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