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鸿伏散文《寒鸟》阅读

(2010-09-15 10:2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刘鸿伏散文《寒鸟》阅读

 

寒 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1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1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4分)

 1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6分)

 

   

   11.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1分)、从视觉和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1分)描写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气氛的沉重(1分)。

    12.寒冷,饥饿,猎杀,无容身之所。(4分,每点1分)

   13.(1)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

       (2)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

       (3)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

                       (6分,每点2分)

    14.(1)对在自然灾难面前坚忍意志的赞美;

       (2)对在自然灾难面前族群集体精神的赞美;

       (3)对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状态)的关注(同情);

       (4)对困境中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改善的美好期盼(祝愿);

       (5)希望人类从寒鸟的行为中汲取精神力量。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合乎文意、言之成理的答案正常判分)

              

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李城

   我的一位邻居老人说,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黄昏时分,如果你穿过一座僻静的村落,可能就在某个墙角处与他们撞个正着。你虽然瞪大眼睛,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倒是那些幽灵会主动闪开,说,看啊,这个瞎子,他踩着我啦。
   虽然我们深感物质世界是不容置疑的,但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宁可相信一些虚幻事物的存在,并在内心为它们预留着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空间。
   一次,我在经过甘、川相邻地段一个名叫木道那的藏族寨子时,一群人正聚集在寨口一棵古杨树下,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儿。那男孩委屈地抹着泪,手里拖着一把割草用的长柄镰刀,看上去很无辜的样子。我觉得那样对待一个孩子是不公平的,就问其中一位年长的男人,难道他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事了吗?
   那人指指老树说,你看看吧,他做的好事!
   那棵老树上挂满了被雨水冲刷得泛白的经幡,还涂着不少酥油,酥油上粘着一团一团的羊毛。在一段空白树干上,有一道刀砍过的痕迹,新鲜的茬口上正在往外流水。原来,拿镰刀的小男孩路经此处,无意地向树上砍了一下,恰好被大人们看见了。他们认为树是不能想砍就砍的,何况那棵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护佑着地方平安的山神的寄魂树!
   人们说,那伤口不光是砍在树上,也是砍在山神的身上啊。
   我仰头看着那老态龙钟的杨树,有着枯瘦扭曲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树冠上三两个鹊巢岌岌可危。除此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可我相信在寨子里人们的眼中,一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些非同寻常的鸟儿栖息于树枝,它们无形的翅膀鼓动着透明的空气,正在给整个寨子带来幸福和吉祥。
   是的,在一些偏远村寨,那些看不见的,或者被我们认为是虚无的东西,仍被供奉在人们心灵的殿堂上,并被敬畏的嘴唇传诵得鲜活生动。从古到今,那样的鸟儿一直不知疲倦地飞翔于民间的天空下,因而在青藏高原,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相对应的神灵,即使那些丑陋的石头和树木,也有人一样的尊严和灵性。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实:即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被国营林场的伐木工用油锯剃了光头,而被村民们保护着的“神山”上,尤其是在寺庙的附近,成片成片的树木依然茁壮而茂密。
   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隐藏于我们的意识里,某种时间便能够真实地显示出来。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不断地使我们放弃自私而非分的念头。
   可是我们眼里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就像我在木道那寨口仰头张望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枯瘦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以及树冠上岌岌可危的鸟巢。
   如今已经没有人会相信山神,更不相信山神会把灵魂寄托在某棵老朽的杨树上,但我知道,那是一种心灵的真实。也许那些鸟儿轻盈透明的翅膀,已经不能承载物质世界之重,它就像藏族民间故事中那个冰做的宝贝,突然受到阳光的惊扰,撒一泡尿就急急逃走了。我们也无法用文字的罗网捕获它,当我们试图张开罗网的时候,它已经了无踪迹。它伴随了人类的童年,一直到现在,如果不是我们遗忘了它,甚至拒绝了它,它一定还会陪伴着我们,直到世界的末日。
   我相信没有汽车辙印的地方会有精灵游荡,虽然说过这话的邻居老人早已故去。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

   (节选自2006年7月《散文》)
   14.“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一句中“幽灵”的意思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15.“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一句的含意是什么?(6分)

 

 

   16.文中“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5分)

 

 

 

   17.文章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解释。(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文中的“幽灵”指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他们认为自然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灵性,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理解的题目。分析“幽灵”要考虑这个词语出现的位置和前后文表达的内容特点。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想,作者认为在广大的乡村、特别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的心灵还是那样纯洁,不会以物质来衡量事物,他们追求一种精神的富足,坚守一种信仰;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幽灵”从字典义看,是一种没有实际表现的魂灵,一种追求或叫精神,再从文意看,这里的幽灵是指乡村人对物质世界的看重,体现乡村人对自然的敬畏;最后从全文的高度筛选词语体现的含义,乡村人之所以认为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有魂灵的原因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是对自然的崇拜。
   15.在偏僻的乡村,还保留着传统的思想,对自然崇拜的人,“我”在那里可以找到心灵的真实、精神的约束。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总结、是对文章反映社会内容的一种开拓。第一句写这些乡村的位置,事实上是表达一种浓浓的乡村情结,表现对大自然、乡村的喜爱之情;第二句写自己的追求,要寻找到“虚无之鸟”的踪迹,注意分析“虚无之鸟”的意义。从全文看,题目有“鸟”,文中曾两次提到这种鸟的特点——虚无;再分析“虚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没有实际的体现,但从小孩砍树受到的斥责、从树上大量崇拜的内容、从“我”只能从树上看到物质的自我批判,可以看出,这种“虚无之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16.“群情激愤”的原因是小男孩用镰刀砍了一下一棵大家认为有山神居住的“寄魂树”,他们认为树是不能想砍就砍的,这些树上都有着神灵,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神圣感。这看似一种迷信,实际表达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心灵的真实。
   【解析】按一般道理或叫大众理论,一个不知善恶美丑的小孩子无心砍了一下树,并不是罪恶滔天的事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事实上,这个村子的许多大人却“群情激愤”,这个看来不可思议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对这颗树的看法,由此推广开来,可以辨析出乡村人对自然的态度。
   解答题目时要注意区分“信仰”“迷信”之间的区别,要深入探讨人们对大树敬仰的原因体现的社会意义、精神意义。这个题目容易写成对乡里人情感的批判,而不是对他们这种对自然态度的赞美。
   17.作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但我们的眼里也只有了物质的世界,看不到附着在物质上的美好、精神、追求;如今的社会,那些陪伴着人类前行的精神品质、良好品德,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这是极其错误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题目也是从整体角度考查对文中某些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学会分析作者在文章具体语句中体现的思想。
   文中先后三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物质”:“虽然我们深感物质世界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们眼里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也许那些鸟儿轻盈透明的翅膀,已经不能承载物质世界之重”。
   分析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时下一些人的物质至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从自我批评中表现出对乡里人对自然的态度的肯定,从“不能承受”体会出作者的观点。
   【背景链接】乡土散文是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时常涉及的内容,比如2005年全国两套试卷都选择了乡土散文。
   乡土散文主要通过对乡村景色、事物、场景、人物等的描写,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体现乡村古朴的民风、传统的思想;然后与城市生活作对比,表现人们对精神的追求。
   这篇散文选取具体的事例表现乡村对自然的崇拜、敬畏之情,这些看似迷信的思想,实际上是我们祖祖辈辈坚守的一种思想、一种道德、一种信仰。有了这些,乡村人能够自然、满足、快乐,他们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寄托在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中,这种思想与时下城里人的某些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这种精神却体现了一种我们还应该坚守的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