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蜂产品产业链见证之旅

(2011-04-18 09:57:00)
标签:

蜂产品产业链

见证之旅

汪氏

教育

 

去年11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蜂胶产品行业潜规则:近10年来,用树胶添加黄酮类物质后冒充蜂胶已成为我国蜂胶生产厂家共同的“默契”。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蜂胶每年产量约300吨,而每年的实际销量却将近1000吨!消息一出,消费者对蜂胶产品谈虎色变,蜂产品行业也面临着重新洗牌。

 

 

“紫色黄金”的由来

 

四月的南昌春意正浓,可惜记者到时,油菜花期已过,倒是一旁的紫云英汇成了片片花海,留住了即将北上的蜂农。在南昌安义县的一处紫云英花海旁,放置着近百支蜂箱,上万只蜜蜂紧张有序的工作着,丝毫没有闲暇顾及戴着防蜂帽的记者。

 

据蜂农介绍,年景好的话,一支蜂箱一年可以产100千克蜂蜜,250克毛胶,但毛胶是不能直接食用的,要经过去杂质、降低重金属含量等多个环节才能加工成可食用的蜂胶。因产量稀少,蜂胶又被称作“紫色黄金”。

 

蜂王浆的珍贵程度虽不比蜂胶,但也来之不易。蜂农指着蜂箱中一只个头稍大的蜜蜂说,每只蜂箱里会有一只蜂王,蜂巢中负责培育幼虫的工蜂会将咽头腺的分泌物供给蜂王,这就是蜂王浆。为提高蜂王浆产量,蜂农会人工培育很多蜂王幼虫并安排它们住进“胶囊公寓”,72小时以后,工蜂分泌出的王浆就会充满胶囊,这时蜂农再挑出蜂王幼虫,“起浆”便告完成。蜂农将蜂蜜、毛胶、蜂王浆送到合作社进行质量检测,汪氏蜜蜂园采购员会收购检测合格的原料,发回公司加工成蜂产品,推向市场。

 

 

“基地﹢蜂农”的双赢模式

 

为帮助蜂农发展养蜂事业,2003年汪氏牵头成立了南昌蜂业联合会,推行“基地﹢蜂农”发展模式,即往事投入资金给农户建立养蜂基地,蜂农采收的蜂蜜定期由汪氏收购。联合会秘书长胡志勇表示,联合会现下设28个蜂农专业合作社,会员覆盖了江西全省11个地市,5900多个农户,仅南昌地区养蜂面积就达30万亩。“基地﹢蜂农”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蜂农养蜂的积极性,蜂农经济收入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蜂农合作社会员熊先生说,合作社主要负责收集蜜源提供给蜂产品企业。以汪氏为例,虽然公司提出高于市场10%的优惠价格给蜂农,但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汪氏经常派遣技术人员对蜂农进行培训和监督,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蜂农的利益。

 

“如果原料有问题,就算加工工艺再复杂、设备再先进,也是做不出优质蜂产品的。”汪氏蜜蜂园董事长汪玲说“控制蜂产品质量不能从生产车间抓起,而要从源头入手,为蜂农提供蜂产品生产的技术和标准,引导他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原料的三重检测关

 

在蜂产品原料检测方面,周俊峰副总经理介绍,以检测方法分,蜂蜜检测主要依靠感官检测和仪器检测;以检测步骤分,应该经过三重检测:首先,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的采购员从养蜂基地、蜂农专业合作社收购时,要对标有蜂农姓名的蜂蜜桶进行逐桶感官检测,不合格产品不予收购。之后,初检合格产品样本由检测员保留一份,另两份被送到公司、秦皇岛或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进行仪器检测,检测合格后,原料才会通过飞机或者汽车运回工厂,避免高温对蜂蜜的影响。原料到厂后,技术员还要再对原料检测,不合标准的产品予以退货,至此,对于原料的三重检测才算完成。

 

 

蜜库中的“巨无霸”

 

在汪氏蜜蜂园储蜜库内,记者看到一排排足有两人多高的储蜜罐,罐体上标注着蜜种和编号,空气中弥漫着蜂蜜的阵阵幽香。汪玲说,一年中只有一到两个月是蜂蜜质量最好的时期,蜂产品周期性很强,公司花费巨资建设蜜库,目的就是保证蜜源质量。那些通过质量检测的蜂蜜就储存在这些巨大的蜜罐中,仅南昌蜜库中就有83个储蜜罐,每个蜜罐可以储存50吨蜂蜜,加上其他地区分公司,目前汪氏整体储蜜能力已接近万吨。从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到罐装等一系列环节,蜂产品生产企业都应亲力亲为才能最终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GMP车间规矩多

 

进入GMP车间之前,记者被要求洗手消毒、更衣更鞋。“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所谓GMP车间就是指符合GM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车间。

 

由于对蜂产品生产环境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甚至禁止记者拍照,只允许记者隔着玻璃了解其生产过程。蜂蜜是蜂产品中生产流程最简单的产品,即便如此,也要经过领料、过滤、杀菌、精滤、内包灌装、外包、成品、入库8个环节,其中过滤是将原料中的花粉、蜂蜡等杂质析出,杀菌则要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臭氧发生器完成。相比之下,蜂胶产品加工更为复杂,还要经过粉碎、萃取、除杂、精制等多道工序。

 

 

从建立到坚守

 

汪氏蜜蜂园技术中心主任盛洪流对构建蜂产品全产业链的过程感慨颇多:“尤其是建立蜂胶全产业链,真可谓是困难重重!”25个每人拥有200个蜂箱的蜂农劳作一年,才能收集1吨毛胶,所以蜂胶采集和收购难度很大。目前蜂胶产品主要以黄酮含量多少为检测标准,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黄酮的做法给仪器检测制造了困难,只能依靠感官检测辨别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有丰富经验的采购人才。在蜂胶与蜂蜡的分离和汲取以及加工使之易于人体吸收、制作软胶囊制剂等方面还需要具备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最后,国家相关部门的质量认证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审批。

 

蜂产品全产业链正是在攻克了从原料到出产的这一道道关卡后才得以建立的,能够始终坚守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则是保证蜂产品质量的不二法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