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李斌权、李玉刚,我们需要创新

标签:
李玉刚中国李斌权书法艺术杂谈 |
艺术的创新与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京剧、豫剧、粤剧等等层出不穷,从古至今赢得了一大帮受众,归其原因在于艺术的不断创新,一直有新的亮点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让受众愿意花这个心思去研究它,去发扬它。当今社会各种传统艺术的受众都在急剧的下降,归其原因在于经济社会,与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它创新它,倒不如直接从国外借鉴,省时省力省财省才。如今这种思维在多数玩艺术的专家里已经普遍的盛行了,大家都愿意去借鉴这种模式,这种信号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危险,是极度不可取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危险。例如反串李玉刚,音乐书法的创造者李斌权等。李玉刚的反串把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戏曲完全的娱乐化大众化了,更适合当代社会人的欣赏角度了,赢得了一大批的受众,民众对其可谓是推崇备至。再说说李斌权,当今社会电脑手机普及,书法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作为中华的传统文化,流传了几千年的国粹书法,如果一旦消逝那将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我本人不懂书法,但是假如书法艺术消逝了,我也感到十分的难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李斌权老师为了弘扬传统的书法文化,让大众更能亲近书法艺术,他创造出了音乐书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走在大街小巷都能经常听到别人谈论音乐书法,在网上更是红透了。一个新型的艺术载体的出现,总会经历各种猜忌与猜疑,就如同李玉刚和李斌权,他们推出的创新艺术刚刚问世之初也经历了同样的痛苦时期,但是文化艺术的好与不好,是要看大众买不买账以及是不适应当今的时代潮流的。李斌权和李玉刚的创新艺术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其艺术本身也是一种革命。
当然我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创新了就能成功,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艺术不创新的话,那消失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有创新了才有可能会成功,才有可能会被接受被发扬光大。我们这个社会是需要更多的李斌权和李玉刚式的人物,他们是推动艺术改革和创新的风向标,希望他们这种愿为艺术“献身”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