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社会信仰缺失下的隐痛:读伊沙的诗《回答母亲》

标签:
西粮读诗伊沙《回答母亲》西粮人家李小军 |
分类: 西粮读诗 |
.
社会信仰缺失下的隐痛
——读伊沙的诗《回答母亲》
.
文/西粮人家
.
《回答母亲》是伊沙写于1995年的一首诗,时隔近20多年过去,如今再读这首诗,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首诗看似环顾左右而言他,但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却是鲜明而突出的。这首诗关乎社会信仰,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华民族过去坚守几千年的社会信仰,正在当今社会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这是家庭教育所为,还是社会教育所致?!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因社会信仰缺失所导致的令人痛心的事件却随处可见。无怪乎现在到处都是明哲保身、麻木不仁的人们,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或者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现象愈来愈少。以早些年的电影【经典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年)
隐约记得,伊沙在网易微博主持《新世纪诗典》中说过,诗歌需要意会,不需要解读,解读诗歌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同样一首诗歌,因经历、阅历和认识的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一部小说,在阅读的时候,令人浮想联翩,而一旦拍成电影、电视剧,就会按照导演的理解形成一个个固定的画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剧情,因此便失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从艺术感染力上很少有超过原著的。但作为一首诗能否让人读懂,或者意会到某些要表达的思想,是不是最主要的呢!
伊沙是口语诗的倡导者,他的作品也多以口语诗出现。有的人认为,口语诗缺乏一定的意境美。我这里要说的是,不论是什么所谓的诗歌流派,“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我们也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某种诗体,但不能说某种诗体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就不好。正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论哪种诗体,只要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只要切近生活,敢于担当,让人从中有所感悟,我相信还是能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的。
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有些冗长,意思是指前面一小节有些风牛马不相及,完全可以省略。我的理解是,曾经美好的家庭亲情,如今也淡漠了,谁还会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呢?!铺垫是文学作品里常常用到的一种技巧,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一个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好的铺垫,会让一个作品迸发出异样的光彩。《回答母亲》这首诗歌以我们常见的一个生活小场景切入,看似随口道来,但反映的却是社会信仰的大主题,蕴含着深层的社会问题,作为整个社会发展变化中出现或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
《回答母亲》
.
诗/伊沙
.
和母亲坐在一起
看电视
已经很少见了
.
电视里正在演一位
英雄
脸被烧得不成样子
.
母亲告诫我
“遇到这样的事
你千万不要管……”
.
久久望着母亲
说不出话
也已经很少见了
.
母亲早已忘记了
她是怎么教育我的
怎么把我教育成人的
.
“妈妈放心吧
甭说火灾啦
自个儿着了我也懒得去救”
.
这样的回答该让她
感到满意
她就忙着给我炖排骨汤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