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博文。
最近有点忙,写论文、练球、球童培训、上班工作,很多事情,恨不得每天能有48个小时,这样就不会显得很忙碌了。
其实每天有学很多东西,特别是关于球具方面的知识,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关于高尔夫球具类的,每天都在看球具的历史起源、量身定做、球杆制造这类的书籍,看完以后果然是受益匪浅,不但能学到很多关于球具类的新知识,还可以将球具与技术结合起来教学,这点对于一个教练来说非常重要。
像师父说的,国外的PGA去学院学球的时候还要学习球杆维修这类关于球具的课程,由此可见,球具对于一个球员成绩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可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很多球友买球杆就是一味地听球具店导购的“甜言蜜语”,买下一支杆兴致冲冲跑去练习场试杆的时候才发现那支杆并不适合自己,也有很多球友比较慎重,会货比三家,或者是参加试打会,试过了以后再买,后者的做法确实是要理智些,可是你第一次试打的杆救真的适合你吗?
球杆的软硬度、总重量、挥杆重量、材质、杆头设计、球杆长度,就真的适合你吗?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地购置球杆,买球杆也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挥杆特点等这方面的因素,最好先找球具类的专业人士咨询,这个可以来找我师父哦:肥肥高球教练~
在写球具起源史这一块内容的时候,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随着球具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成绩还是老样子。
话说,15-18世纪这个期间,高尔夫球具没有什么发展,那时候的球杆不好打,球的质量不咋地,球场的草也是品种一般,果岭速度估计达不到10吧,可人家三巨头照样的几乎每轮球都是六字头、七十小几的。
咱们现在打的那些最新科技,尽管有规则限制,可一号木杆头也能比以前大上两百CC呢,咱们现在球场上的草那叫看着一个舒心,不说锦标赛球场吧,就广州九龙湖或者是风神那儿的果岭都是像铺地毯似的了不。
可为什么咱们的成绩还只是这样儿呢?
师父说得好,以前的球具不好,球场不好,球不好,他们那打的是simple
golf,现在我们有了那么多好东西,反而没有进步,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在打球技术上想得太多,在高尔夫精神上想得太多,都快把高尔夫那简单纯粹的运动精神给扭曲咯。
所以,提倡simple golf!
最近打球动作有所进步,击球质量也不错,上传了两个视屏没法弄到博文里,就传到了微博上。
欢迎大家粉我:小样不要浮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