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练习场来了为女高手,平常蓝T基本都是7字头的水平,计划明年一月份去考职业球员。所以每次跟她一起练球的时候总会向她请教很多问题。
久而久之,她也会主动地帮我看动作和纠正一些错误的动作。
有一天我在打垫上做短杆定点练习,我打短杆的瞄球方式和长杆是一样的,也就是脚线、杆面与目标先平行,球位是靠左脚的,她就要我把脚线瞄左,杆面打开,再把球位靠右...
我就在想:一定要这么做吗?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也有看到很多球友在果岭边pitching的时候喜欢两脚站的很靠拢,然后脚线瞄左,杆面打开,球自然打得很漂亮,可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对距离的掌控性高吗?
杆面打开多少度、上杆幅度多大是对应多远的距离? 个人认为这样的击球方式不利于对距离的掌控。
说到这种击球方式,很多人就会说:这都是靠经验靠感觉的啦。
没错,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数据化的练习更加重要,打球不能只靠感觉和经验,要是哪天没感觉了,那岂不是一团糟?
现在很多球友练球也是只抓住感觉,感觉好了就去练球就去下场,没感觉就不去练球了,试问这样怎么会有进步?
练球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要懂得统计自己的练球数据,像如果是推杆,就要知道自己推3Y、6Y、9Y分别上杆的幅度是多大(可根据杆头所在的位置或者左手所对应的位置来记忆),果岭边的短杆也是如此,要知道自己5Y、10Y、15Y等这些距离的上杆幅度和这个点所对应的滚动距离是多少,统计好这些数据以后再根据当日的果岭速度或者上下坡球位来加减上杆幅度即可~
这样一来,对自己的各项数据清楚了以后,下场就不会慌了手脚,不用只靠感觉了!
http://s16/middle/612a8df3gb3063a7396cf&690
停了两天没有练球,今天练球简直是一团糟。
7I距离短了5Y左右,弹道也很高,球很受风的影响,击球没有力量,总感觉好像是打薄了,最要命的是收杆,收杆时腰部很受力,一放松下来就有阵阵的疼痛感,赶紧停下来打电话给师父,师父很担心我,要我先不要打球,在打垫上闭着眼睛好好体会身体各个部位与球杆的配合,恩,练习了一下以后果然好很多了~
通过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发现我是“体验型”的学习模式,学习一个动作要领,我一定要加以辅助练习做配合才能真正领悟到那个动作,而师父则是“思考型”的,他接受一个新的理论之后,就会在脑子里急速思考这个动作,然后把这个动作要领配合到身上(只是冥想哦),不用练习,再拿起球杆时就能直接做出这个动作了~
作为一个教练,首先就应该要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哪一种学习类型,这样才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训练计划方案,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就像我最近带的一个学生,他平时极少运动,身手就有些不协调,提醒他上半身的动作,马上下半身的就忘了,针对他我就只能采取循序渐进和把理论点分得很细来讲解的方法,另外还让他做些协调性的辅助练习,现在他的站姿和上杆基本算是“像模像样”了吧~哈哈
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优秀教练,请大家多多指点!
http://s8/middle/612a8df3gb306559dec8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