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恩师~纪念萧龙士先生逝世一周年》(1991年文)

(2016-10-08 11:36:20)
标签:

萧龙士

许麟庐

冯其庸

王少石

合肥

分类: 论文

http://s16/mw690/001MjTEQzy75sd7Fi7d0f&690

  百岁画师萧龙士( 1889—1990)

缅怀恩师~纪念萧龙士先生逝世一周年

□王少石 

   六十年代初,萧龙士先生住在省文史馆院内的二间厢房里。走廊上经常放着火炉、炊具、几盆兰草。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吃饭和会客的地方,靠南面是一张简易的画案,案前是一张旧藤椅,后面是一张旧绳床,还有一张木椅和几只淮北农家常用的小板凳。壁上挂的和案头堆的是萧老的画稿和一些法帖、画册等资料。老人废饮忘食地从事自己的创作。“平生最爱写幽兰,空谷飘香满人间。”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使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老人来说,是最为合适的了

  1964年7月,我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前身)毕业了。离开合肥前我约萧老合影留念。老人身穿一套半新的白色丝绸便服,拄着竹节拐杖,与我一起走进了离他家不远的包河公园。水面上莲叶田田,碧波万顷。凉风牵衣,老人显得十分潇洒。我们沿着岸边的草径,谈笑着缓缓而行,依依杨柳暗暗地倾诉着师生别离之情。《合肥师范学院》(院刊)的摄影记者为我们拍了照,这照片我一直珍藏着。以后,每去合肥,行囊未解,我便急着去萧老家,聆听老人的教导,促膝相谈,倍感亲切。


http://s10/mw690/001MjTEQzy75sdGJKzf59&690
萧龙士与弟子王少石·1964年7月·合肥包河公园】

1966年,文化大革命伊始,我从滁县(参加农村“四清”工作队)回合肥看望萧老,正值红卫兵破四旧之时。我问萧老﹕“有人来找麻烦没有?”老人坦然地说﹕“红卫兵来了,我告诉他们:我的字画都已交给文史馆资料室了。那些孩子便走了。”我说:“农村也在破“四旧”,老太婆们都不敢到凤阳城去,怕红卫兵把她们的纂儿给剪啦!”萧老哈哈一笑。我又告诉他:“工作队搞整风,有些同学已被打成反革命了。有人写我的大字报,用一丈多长的白纸掛在大礼堂的大梁上,质问我十来个问题。其中一条便是:周扬的文艺黑线是如何传到赖少其,又传到萧龙士,再传到王少石的?”萧老茫然﹕“咱哪里知道什么黑线?”当我告诉他大字报的题目是《揪出扬州九怪王少石!》时,龙士老人乐啦:“哈哈!二百年后又出来一个‘九怪’,好事啊,好事!”十年浩劫时,萧老虽然没有受到政治上和人身上的严重打击,然而正当他的艺朮创作进入最为旺盛的时期时,老人的画笔不得不失去应有的光彩,他所经常描绘的也只能是那悬崖上的红梅了。

十年浩劫过后,萧老的画笔增添了新的光彩。萧老以如椽之笔写下了他自己的生活体会:“写写画画,谈笑呱呱,不知不觉百岁到啦,长寿之道以此为妙。”

“漫言七十古来少,百岁艺坛有画师。遥祝寿翁身笔健,好将造化铸新姿。”这是刘海粟先生赠给萧老的百岁祝寿诗。

  1987年5月14日,安徽省政协、民盟、美协、文史馆等单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萧门弟子和亲友,官民结合为萧老举行百寿庆典。祝寿活动持续三日,盛况空前。老人四世同堂,有五儿六女,家族成员有六十余人。人们普遍颂扬萧龙士老人“德、艺、寿”齐辉。

  然而“死生,天地之常理。”1990年元月17日12时15分,老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我追随30年的恩师别我而去了,卧不成眠,泪湿衾枕,遂挽一联:兰莲恨事四时风雨寻知己/金石悲音八极梦魂寻恩师。

  1990年2月7日下午,省内外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参加在合肥举行的萧龙士先生追悼大会。据统计,花圈五百五十多个,挽联二百六十余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朮大师的敬仰与哀思,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竹箫斋中,许麟庐老师嘱我理纸,先生疾笔劲书,挽曰:“松风莲质;兰德梅操。”悼念与之相交40年如一日的师兄老友。曾经登门拜望萧老,为《萧龙士百岁画》撰写序文并亲去合肥拜寿的冯其庸教授挥毫挽曰:“德艺高尚,一代宗匠。”

  画家李燕吊唁萧老时写道:“先父李公苦禅与萧老乃终生赤心相照之挚友,如此纯真无瑕之友谊,与当今人际关系之‘价格观念’风气对比下,更显得非常可贵。”实乃肺腑之言也。

  萧老留下了自己的《随笔》,那是用小学生的练习本随手记下的心得与体会。老人写道:“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这就是萧老所遵循的人生哲理。“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名利伤德害生,不谋不慕最好。”老人不仅如此说了,而且踏踏实实地做到了。萧老一生都把道德品质的修养放在首位,以“品学兼优”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不慕名利,清心寡欲,谦谨自约,豁达大度,潜心苦学,始终如一。

  老人尝书一横幅悬之案头:“为人之道,正直为要,顺乎人情,合乎物理,学生自居,师长待人。萧龙士年百岁书以教后人。”在为萧老举丧期间,老人的子女们联名在老人的灵位前挽上一联:“谆谆教导道德为大;代代相传勤俭持家。”如此家风,已极为难得也,岂可多见。

萧老常说:“画品即人品,为人要忠诚老实,作画要朴实耐看,二者都不可矫揉造作。”又说:“画要有骨骼,更要有肉有血;有躯壳,更要有灵魂。”老人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我们欣赏萧老的作品,感到看似平常,却韵味无穷,精神气骨之妙,尽在笔墨之中矣。既可以看到萧老受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而形成的,浓厚的传统文人画所具有的书卷气;又可以看到由萧老自身质朴无华的本色而形成的独具个性的乡土味。二者融为一体,形成自家纯朴厚重、雄浑潇洒的风格,从而在现代大写意绘画的行列中独树一帜。

比如萧老爱画的《蔬香图》,画面上的白菜、萝卜、竹笋、茄子、蘑菇之类,朴实自然而富有生气,似乎散发出泥土的气味;有时还加上几支幽兰,于潇洒飘逸之中,总少不了淳厚质朴的内涵。老人又喜欢题上一首诗:“寡欲精神爽,劳动筋骨强;要得长生朮,须尝菜根香。”这画这诗就是萧老,他的为人,他的艺朮,是何等的和谐。

  萧老晚年,其精神状态进入一个无物无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超鸿蒙、混希夷的混沌状态。在此精神状态之下,通过萧老深厚的功力、精熟的技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水到渠成地进入一个由熟而生、雄浑老辣、归真返朴的独特境界。使人望之若古佛,若老松,若顽石,阳刚朴拙之美欲臻极致矣,这些作品具有更为难得的审美价值。请看花歌叶舞的幽兰铁线纷披,出水蓉蓉力能拔山,一只花瓶重如磐石,几条丝瓜老若古藤,富贵的牡丹像村夫野老,跃渊的鱼儿似出土文物,如此等等,都进入了一个独特的美的境界之中。

萧老晚年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让于绘画。书与画从整体上看风格完全一致。这时的书法作品,魄力宏大,骨气深稳,百态横生,意无穷尽,尤以一百零二岁所书《醉翁亭记》最为精绝。

“身经四代近百春,历尽风霜与艰辛。层层险滩无所谓,酸甜苦辣顺口吞。”这是萧老百岁以前在《随笔》中写下的一首诗,可见老人一生感触良深。老人的一生和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的。值此老人仙逝一周年之际,谨以这篇乱不成文的回忆,作为对恩师的怀念吧!

1991年1月10日于红楼百印斋灯下

http://s10/mw690/001MjTEQzy75seerZjz79&690
【萧龙士
与弟子王少石·1972年夏·宿州古城墙】

http://s10/mw690/001MjTEQzy7eeAmn7VTc9&690

http://s9/mw690/001MjTEQzy7eeAkA1rab8&690

http://s11/mw690/001MjTEQzy7eeA6VQlIaa&690

http://s14/mw690/001MjTEQzy7eeA6261nbd&690

http://s9/mw690/001MjTEQzy7eeA6nS0o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