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官话官方人情味民众遇难者 |
分类: 时评 |
官方通报如何说出人情味?
9月5日,东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通报:山东滨源化学公司“8.31”着火爆炸事故的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发现死亡人员13人。由于现场泄漏的化学品情况复杂,部分死亡人员遗体爆炸时形成碎片。通报最后强调:部分遇难者遗体已经火化,遇难者亲属情绪稳定。目前,东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该通报已经被删除。(中华网,9月7日)
该通报一出来,网上就炸开了锅。广大网友重点围绕“遇难者亲属情绪稳定”表达了不满,诸如“呵呵~都尸骨无存了,家属还情绪稳定?你家亲人没了,你还能淡定的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我也真是醉了!”、“当地宣传部门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等等。国字号网站新华网更是发表评论称“讲的是‘官话’,不是‘人话’,是典型的维稳思维。家属情绪稳定了,当地社会就稳定了,乌纱帽也就‘稳定’了吧?”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东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已经将该通报删除,可就此留下的影响也能如此之快地消除么?
众所周知,在重大灾难发生后,官方的任何情况通报都是大众所极力想看到的,因为只有信息渠道畅通才能确保救援、社会稳定等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官方通报的措辞更是显得举足轻重。近年来,许多重大安全事故后的官方通报都为广大群众所诟病,可见“官话”如何说出“人情味”还真是一门学问。如前年发生在河南省兰考县的“1·4”火灾事故,7名在幼儿逝去的沉痛事实面前,其官方发布的通报一共用245个字详细介绍了省市县三级领导事故发生后“很忙很重视”,这份通报引发公众热议,新华社直接批其“文风怪诞、冷酷无情”。
其实,“官话”要说出“人情味”也不难,难的是转变官方的惯性思维。灾害发生之时,如何救援十分重要,当然,这其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本就是应尽之责,通报中可一语带过,而对于民众所关心的救治情况、现场信息等才是重点内容。传统的官方话语思维总是颠倒彼此,分不清轻重缓急,任何时候若不把领导放在前面,或者说是撇清领导的责任,就觉得这不是官方发出的通报。这样的惯性思维才是民众所唾弃的。
同时,“官话”还应该换位思考。一句“遇难者亲属情绪稳定”让当事人怎么想?让其他民众怎么看?官方就是这样的不通人情,冷漠无情吗?此时,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失去了亲人,也就是“官方”失去了自己的子民,这样的痛楚应该是二者所感同身受的。在灾难面前,政府部门唯有张开怀抱,把温暖和关怀送给广大人民群众,并倾尽全力进行救援、安抚,用实际行动来消除人民的痛,才会避免那“简单粗暴”的通报所带来的阵痛。
最后,“官话”还应该与时俱进,多用民众感同身受的语句。固化、呆板是“官话”的一贯模式,在新形势下,“官话”应该避免这样的语境,多用一些网言网语,用一些与民众比较贴切的语句,不那么高高在上,不那么机械套话,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将“官话”说出“人情味”,本身就需要官方带着感情,这样才能官民良性互动,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