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境工商收据腐败现象小兵杂谈 |
分类: 时评 |
工商所开白条收钱,罚款还是保护费?
近日,成都市民李先生称,几天前,出江工商所所长到自己的糕点店,在没有对店内糕点检测的情况下,称糕点添加剂超标,最终处罚1000元,开出的收据是一张白条。该工商所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保一年平安。昨日,当地工商局表示,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结果将在今日公布。(《新京报》)
某临街小店,店内经营面积不足50平方米。被出江镇工商所以糕点添加剂超标为由罚款2000元。据店主透露,如果不缴罚款,生意没法继续。“有些事情你动脑筋嘛,起码同样的问题一年内我们不会再找你麻烦,保证你做生意。”出江工商所长欧阳小兵谈起缴纳罚款时说,只要缴纳2000元罚款,就能保证平平安安地做生意,即使县里还要检查,工商所也会帮他备好材料。经过一翻讨价还价,最终店主缴纳了1000元“罚款”。工作人员收钱后,并没有开罚款单,而是出具了一张收条,收条上连公章也没有盖。店主的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才在收条上盖了出江工商所的章。
一张罚款理由蹩脚的“罚款单”,一句一年内不会再找麻烦的承诺,一次讨价还价缴罚款的经历,一张毫无根据的收款“白条”。这工商部门想要对某些小店进行执法检查并罚款的理由也忒简单了,仅仅是为了钱而编造的罚款理由吗?开白条收“罚款”,罚款最终流入了谁的腰包?不可否认,靠这样的手段来收缴罚款类似于“收保护费”一般,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
作为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工商执法,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了某些人谋财图利的工具,依靠法律赋予的权力横加施淫威于普通商户,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执法只不过是给“罚款”找一个不靠谱的理由,最终“鱼肉”商户。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商户正当利益的蹂躏,也是对执法权力威严的亵渎。近年来,类似于收保护费式的罚款已经让许多店主苦不堪言。权力寻租,以权谋私已经成为某些执法者惯用的伎俩,在非法谋利的同时,也损害了执法主体的形象。
有关主管部门在加大对下级执法部门监督的同时,应该探索在行政自由裁量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腐败现象,并通过一定手段予以规避。要把罚款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让被罚款者心服口服,也还公众一个干净、有序的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