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学生三年,我当他们是自己的子女

标签:
育儿 |
援助学生三年,我当他们是自己的子女
文/玄渔先生
有人问我,一对一帮助贫困学生,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我自己援助学生三年来的一些心得,和学生目前的状况。通过我的手结对的学生有上千名,家访的学生也有上千名,走访的学校上百所,总有人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理论,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慈善家,就用我自己的故事,来证实助人为乐的意义吧。
很多年前我就说过,我不会拿钱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力量太小,于是我搭建平台,努力的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如果我不讲,根本没人知道我援助了学生,或是有时候做过什么事,我不想讲,也不必讲。今天讲出来,希望那些抱着怀疑和有爱的人们,理解一种心态,理解一种生活。
2010年,我在某县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叫田永菊的初中女生失去了父亲,家庭十分困难,我通过团委找到了这个学生,带着一名爱心人士前往,进行了一对一的援助,并看望了一批贫困学生,这名爱心人士援助了两名学生,另一名小学女生叫杨梅。那时候经济状态不好,这名爱心人士每年打一万元给我,六千五是给我的,另外的援助学生。两年后,他停止了援助。
一对一的工作量很大,联系当地、收集名单、家访、公布名单、推广、结对、汇款、后期服务等,有时候援助者会咨询很多次,都不会结对,一批学生名单往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无法结对。我对地方上承诺了,便要努力的做到,所以每一批贫困学生名单大多是结对了的,这归功于大批的志愿者努力的宣传,才会有爱心人士来结对帮助。因此,在开展助学活动的几年里,我的时间大多是在山里,或是网络上用各种办法来推广名单。
说真的,要不是为了让这些孩子得到帮助,我也不会低三下四的去求很多人。有人很烦我在微博上转载一些新闻,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新闻链接着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生名单,而我也只能用这种推广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每天,我都会转载一些新闻发布,并写博客来推广。可以这么讲,我一天大半时间是花在推广学生名单上面和应付网友咨询的。
当初,我带着援助者去了学生家,每个学期又都是我拿钱去,援助者停止援助,我怎么面对父老乡亲?想着钱也不多,我便自己拿钱。直到今年,田永菊高考我才告诉她这件事,并告诉她,我只是完成别人的承诺。
每年,我至少要看这两个学生一至三次,有几次是在学校,有一次是快过年了,我带他们出来买衣服,请他们到饭店吃饭。有一年,考虑到田永菊一个人在家里,便接她到家里过年。
这两名学生的情况是,田永菊初中时父亲患了白血病,欠了重债,有一个弟弟,后来她母亲打工还了债,如今田永菊已经上大一。杨梅的父亲带有残疾,有一个弟弟,母亲离家出走几年,去年修高速公路占了她家的地和房子,赔偿了点钱,她的母亲又回来了,杨梅已经上了初一。
和一些孩子相比,她们的生活环境稍微要好一些,比如说杨梅家的房子比我家的还要好,但我仍然的前去看望她。有时候,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孩子需要的,可能并不是钱,而是一种关注,一种希望。今年去看望杨梅,是由安徽的张婷婷女士陪同的,我悄悄的把杨梅叫到屋子里,给她钱,并让她不要告诉父母。大家想一想,一个母亲会离家出走多年,为了点利益又回来,能对女儿好到哪去?
田永菊和我联系较多,上学半个月才给我打电话,我有些责怪她,并问她有没有钱。她说,打电话给我不是向我要钱。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平静了许多,她长大了。我们聊了近半个小时,本想去看她,干脆过段时间再去,再看看她的变化吧。
我对这两个学生讲过许多话,她们都记得,也改变了一些观点,从孤僻中走了出来,有了自信。我帮她们,并不是因为她们可怜,而是在我辍学的时候,却没有人帮我,那种无奈,那种命运,时时提醒着我。
援助一名学生,要真正的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所想,引导他们的思想,不仅仅是一个学期拿多少钱。物质代替不了爱,之所以要发起一对一助学活动,只是想为一些失去爱的孩子,找到那么一份爱。
或许,我做得不够好,但我可以把我援助学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说到忙,谁不忙,但忙到打一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了吗?忙到寄一件礼物的时间都没有吗?不是的,那都是借口,一但你真正的把这些孩子当作了是自己的子女,你就会有一种责任。
有人问,你得到了什么?
谢谢这样的提问,我没有得到什么,我得到了一份感情,一份快乐。
为此,我希望每一位想援助学生的爱心人士,都能够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明白自己的快乐,明白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