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是多修希望小学,教师是根本

标签:
杂谈 |
http://s8/middle/61299c3ch7918168bf237&690
很多人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就是教育缺陷,这只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域问题,试想一户农民住在岩石上,能种出什么东西来?然而,中国的农村又不可能全部都搬迁到城市,现在的粮食供应还得靠农村,除非人类变成了机器人,不要觉得城市工业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际上整个国家都是农村在养活。
那么,一个地区需要发展,工业是首要,教育更是首要。有人这样说:“中国一年拿那么多钱去援助别的国家,为什么不多修些学校?”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在贵州贫困地区走了几年,发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太缺陷,而学校只成了摆设,再好的学校,没有优良的老师,也教不出国家栋梁。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过去10年,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希望小学多已经空置。”这是实话,现在农村很多小学都开始合并,九几年时我们村有4所小学在上课,如今只有1所学校是全年级,其它都成了隔年招生,有些学校甚至只有两个年级。贵州的农村普遍是这个现象,远的村没有几个学生,而新修的学校又不可能覆盖整个区域。
大多数乐于贡献的人都想修学校,这也是错误的,中国不缺少学校,大家看到的一些新闻和照片,都只是偏远地区存在的一些现象。比如说我去过的赫章县和威宁县,一些学校还很破烂,但并没有多少学生,而且一年比一年少,而且老师也说学校将合并。在这样的情况下,修一所学校有意义吗?
教育需要改革,怎么改革?有人说行政教育让教育失去了本质,这一点值得专家们去探讨。是的,老师搞得像公务员一样准备应付检查,不断地开会,主要工作不是上课,而怎么做好门面工作。政府要求学校做到很多方面的管理是对的,比如说卫生、安全、营养等,有必要去监督和管理,但要主导教育的模式,硬要编个框让老师们去学习,这就有难度了。教育不是修工业园,画个图纸就能教书,教育是需要一个老师自主地发挥他的教育技巧,人性化的去开展,并探索一些经验才行。
现在,很多地方的基础建设都很好,学校修得好有什么用,图书室的书多有什么用,都成了摆设,老师每天都很忙,行政老师搞得像政府干部一样,而教书的老师搞得像下属一样,学生则成了一些工具。所谓的德育,究竟有几个学校能够突出的,中学就成了恋爱的天堂,大学成了婚姻的地带,整个教育出现了应付情况。
老师队伍是最主要的,都说三尺讲台上很辛苦,可有没有想过,教师只上半年的班,拿的是一年的工资。我认为,叫苦的老师要反省一下了,这是一种高尚的职业,而不是获取利益的门道。比起环卫工人呢,他们一年四季在大街上劳动,工资又低,没有假期,如果没了这种职业,还叫社会吗?
所以,教师的素质成了今天最需要的一点,中国的教师素质在整体下滑。在我去助学的很多学校中,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主动的来担任贫困学生教育辅导的,全都怕麻烦。我就想不通,都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为什么不教育学生。就像一个病人快死了,送到医院,非得要交钱了才救。如今的老师们,一节课下了,就堆在一起打牌,连发表篇论文都要花钱请人写,这叫什么教育?
我希望中国的老师们都思考一下,为什么教育会沦落至此,你们为什么又如此的消极。我很尊重我的老师,每次回去我都会看望他们,我觉得他们伟大,因为他们让我知道老师的重要性。然而,每次从老师们的叹息里听到的,却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已经在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