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出路
(2011-11-05 20:19:48)
标签:
杂谈 |
中国之声的记者问我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我如实的回答,有两点:一是注册太难,很多团队开始很专业,后来就慢慢的被现实给磨平了意志;二是没有造血功能,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业务开展不下去。
有很多人问过我:“你们这种人怎么生活?”是啊,我们怎么生活,每天都在帮人,没有时间去工作,赚不到钱,总得要养家。让大家很不理解的是,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其实,每个决定组织这样团队的人都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就是无论如何都得保障这个团队的作用。
总得有人来付出的。
大多数民间公益人的经济来源都是他人援助,当然这要除了本身具备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无论是再怎么有经济基础,这都是一个无底洞,因为一但走上这个行当后,就会发现求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需要帮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那么,既要把团队打理好,又要帮助到他人,这条路注定是困难重重,有的人付出了家庭和事业,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目前,民间公益组织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这是一帮有爱心的人士组建的,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人。无论是公益活动也好,还是思想教育也好,民间公益组织的最终方法就是: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然而,大多团队都只能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真正能够帮助人的还是社会上的人士,不过民间公益组织在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行善和传播公益的桥梁。
为什么这样的团队还生存不下去呢?
首先,一个团队的生活怎么解决?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可以选择能力的大小来看,但一群人去做好事,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需要很多硬件,倘若要长期的做,这就更需要筹备了。怎么以去让这么多人生活,这是组织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可能总是一个人来提供经费,短期可以长期谁也坚持不下来。
找赞助成了民间组织唯一的经费来源,大家会从成员中寻找一些有实力的爱心人士来赞助,但这种方法并不实效,因为赞助方得不到实惠,也没有价值,往往很多人只能表示一下,并没有大笔的经费出来。
那么,组织者也需要生活,义工也要生活,大家不可能每天都坚持喝水来行动,一个团队大了,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活问题。然而,团队越大,生活费用越高,这成了最困难的问题。
其次,活动经费从哪来?组织一次活动,不是大家一起去,一起AA就行了,活动的前期、通讯、宣传、公关、后期,都是要产生费用的,这些费用不可能从活动成员身上收取的,得团队自己解决。
然后,宣传费用哪来?网络公益最近几年很新颖,但很多人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网站无法宣传到人们的视线里,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把网站做好了,就会有人来看了。网站需要推广,推广也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了,如果做广告就不好说了,一年烧几千万也有可能的。
那么,民间公益组织的出路在哪里?
我总结了几年来从事公益行业的经验,浅谈下我的观念。
第一,政府重视。凡事从事民间公益事业的组织者,能够有规模的进行公益业务的,政府应该发放固定的工资或是补贴,让他们有生活的基础。政府要放开注册的条件,让有规模的民间公益组织合法的运营。政府更要支持活动,提供相关的活动场所,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第二,媒体的支持。现在的媒体对于民间公益组织的活动很冷漠,他们往往会花大把的精力报道一些企业和政府规定内的公益活动或是人物。媒体要正确的认识到民间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对民间好人好事进行大量的报道,引导人们对公益的认识。
第三,企业的支持。公益活动对于企业也是一种宣传,企业不应该只把目光锁定在政府和媒体的公益活动上面,真正得人心的,还是来自民间的心声,毕竟,企业的客户目标是在民众身上。所以,企业应该放开视线,和民间公益组织牵手,在合作活动的同时,政府也得到了认可,媒体自然也有了报道。
第四,网民的支持。人多力量大,中国这么多的网民,其实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于民间公益组织,网民需要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支持。并不是要多少钱和多少时间才能参与进来,而是要给广大志愿者一种鼓励。
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组织的发起人,我很纠结于现状,我们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要继续做,并把团队壮大却很困难。为此,我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民间公益人士,理解这种团体的行为,不要让崛起的这些爱心团队,最后对社会的冷漠而麻木,成为一时的兴趣,要让这些爱心机构永远的生存在社会上,永远的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