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仙洞”---窑洞民居

(2011-11-15 08:01:33)
标签:

神仙洞

窑洞民居

窑洞宾馆

崖窑

毛泽东

分类: 建筑文化

http://s4/middle/61289968tb1c23a0d1fa3&690

http://s14/middle/61289968tb1c23a4a247d&690

http://s14/middle/61289968tb1c23404427d&690

http://s9/middle/61289968tb1c234320438&690

http://s2/middle/61289968tb1c239ee95a1&690

http://s8/middle/61289968tb1c23a68b457&690

http://s13/middle/61289968tb1c239653f7c&690

http://s10/middle/61289968tb1c232683a39&690

http://s13/middle/61289968tb1c231a1e0cc&690

http://s4/middle/61289968tb1c238eb4903&690

http://s4/middle/61289968tb1c23909d363&690

http://s3/middle/61289968tb1c239284ec2&690

http://s10/middle/61289968tb1c2345fb7d9&690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房屋的建造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窑洞的结构、居室环境、室内建筑材料都有了很大进步。山西窑洞具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住宅形式无法比拟的。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左右,每天烧火做饭,烟火通过暖炕排出,可以提高室温。窑洞还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的优点,不仅如此,窑洞还有不破坏地貌原型、不占用耕地的特点,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因为窑洞是在地下,四周又有厚实的土层,因而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长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常见病的发病率很低,因此当地人总结出一句话:地气养人。

  山西省黄河沿岸的广大农村,窑洞住户占大多数,就这些窑洞的形式来说,有倚山而建的靠山窑,又称崖窑;另有平地挖下去个方形大坑,然后再向四壁开洞的地窑;还有土坯拱窑、石砖拱窑等。靠崖式窑洞(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形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地窑),即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源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建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到地院树梢,不见房屋。独立式窑洞(箍窑),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成“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这些形式不同的窑洞充分发挥了一己之特色,又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因此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一直在黄土地上延续下来,被当地人称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http://s15/middle/61289968tb1c23f2339ee&690

江青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

http://s2/middle/61289968tb1c23f13ee41&690

江青与毛泽东延安窑洞激情的岁月中

http://s16/middle/61289968tb1c2315596ef&690

http://s16/middle/61289968tb1c2338a2e1f&690

http://s13/middle/61289968tb1c2323a608c&690

http://s11/middle/61289968tb1c233d67eda&690

http://s5/middle/61289968tb1c233b7eff4&690

http://s9/middle/61289968tb1c23b3e4868&690

http://s12/middle/61289968tb1c23af203ab&690

http://s16/middle/61289968tb1c23ef5659f&690

http://s11/middle/61289968tb1c23b8a937a&690

http://s10/middle/61289968tb1c23d1c5859&690

http://s9/middle/61289968tb1c23d597c78&690

http://s1/middle/61289968tb1c231cf9ad0&690

http://s6/middle/61289968tb1c2320cbab5&690

http://s12/middle/61289968tb1c23d9683db&690

http://s3/middle/61289968tb1c23dd37a62&690

http://s5/middle/61289968tb1c23e2f01c4&690

窑洞宾馆

http://s1/middle/61289968tb1c23a8731a0&690

窑洞民居

http://s9/middle/61289968tb1c23e99db38&690

http://s15/middle/61289968tb1c23b10892e&690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的 “穴居”。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为人类早期的居住方式。后来人们受到祖先的这一启示,就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成为如今的“窑洞”。

从考古发掘和现存土窑洞及现有科学研究成果三方面看,窑洞建筑是由原始穴居演变而来,它的历史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早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先民就将黄土高原选为落居之地,自此后,人们便结束了迁徙无常的游猎生活。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以及石楼岔沟、太谷白燕等几处龙山时期窑洞遗址,是我省目前发现较早的实证。而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和顺、陵川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则是开人工穴居的先声之作。如果单就穴居而言,非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芮城西侯度遗址莫属。

黄土地上的别样风景

我国北方包括山西省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分布较为广阔的黄土区。我省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为黄土覆盖,而且多山地和河谷。由于黄土在整个形成期间气候偏干,雨量不大,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地下水位较深等原因,从而使得土壤中的碳酸钠保留成分较多,这就使得其土壤抗风化、抗渗水,具有垂直纹理且结构均匀致密不易坍塌等特点,十分利于穴居窑洞的开挖。

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而在其上建造的窑洞就具有了“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并被人类认识后加以利用,延续下来,至今仍为广大窑居者称道。而且,从造价上以及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来看,窑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这是其他居住形式所不及的。我省属于地震多发地带,从我省现有的古建筑看,木结构建筑、拱券结构建筑和生土建筑的抗震效果较为理想,而生土窑洞正是完全依靠自身挖凿成型的原生黄土拱券作为自身支撑的,这也是山西史前黄土窑洞历经数千年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

样式不一各领风骚

山西省的窑洞大致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及独立式三种。在这三种形式里,下沉式窑洞最为原始,靠崖式次之,独立式成型最晚,也更为普通,而且这三种形式在我省都有实例。像大同、运城、长治、忻州、吕梁等地的靠崖式窑洞,晋南平陆、芮城的下沉式窑洞(地坑院)等都非常典型。

窑洞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下沉式的“地坑窑”。它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再在坑中的土壁上挖洞开窑,形成独特民居。在我省平陆县就有许多这样的天井院地坑窑,当地人叫“地窨(yin去声)院”。“地窨院”以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陆“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再在坑壁上挖窑。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百米之外不易发现。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有首民谣称其为:“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农民在院里坡前栽种树木,地窨院掩映在树木林荫之中,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见,人声嘈杂而影踪全无,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我省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

“靠崖窑”就是依自然形成的土崖挖掘的窑洞,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常见的一种窑洞。这种窑洞是依托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从横断面挖进去,挖成洞状,在洞壁里面抹层黄泥,安上门窗,即可住人。条件好些的,用一层砖砌在洞外面,称为“夹壳”。“靠崖窑”是窑洞中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独立式窑洞也叫“券窑”,就是在无崖可靠的情况下,于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的窑洞,俗称“券窑”。砖石券成的窑洞与纯粹由黄土而建造的窑洞相比,造价要高,要讲究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券窑”是“靠崖窑”的升级版。

山西省的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窑洞因地制宜,取材巧妙,构筑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体现了我省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黄土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数千年的黄土窑洞建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片的窑洞区被抛弃。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存的古窑洞这一宝贵遗产,对于我们认识远古穴居文化、了解窑洞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口窑洞,几辈人,风雨中守护着,修修补补中,依然矗立。我们需要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窑洞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还有那个时代,那段岁月……

从窑洞到土房、再到砖瓦房、再到楼房,每一次搬迁都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不断建设新城村,反映了国家日渐强盛、民生得到改善。但开发商在里面土地置换过程被极度简化,只见大锤所向灰飞烟灭然后娱乐城摩天轮拔地而起,新村是越建越大,到头来村民却住不起!部分居民他们居住的村庄和耕地正随着开发建设被逐渐吞噬,或已经被赶到活动板房中度日的村民,可能要被迫搬回以前居住的窑洞里;全国各地系列暴力拆迁事件都另居民心寒甚至以生命抗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