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头和牙齿蕴含的道义

(2021-01-14 10:56:30)
分类: 杂谈

舌头和牙齿蕴含的道义

《资治通鉴外纪》里记录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病危了,学生去看望。老师留给学生的遗训是:他日即便成才为官,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过桥时要小步向前,这是尊重故土和敬重父老乡亲。随即,又张大嘴巴向学生示意,看看他的舌头在还是牙齿在,学生说舌头在,牙齿没有了。老师语重心长道:“舌头还在,因为它柔软,牙齿不在,那是因为它坚硬。天底下的事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正是“满齿不存,舌头忧在”这一典故的出处。而故事的学生,正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不仅强调“无中生有”,而且还主张“以柔弱胜刚强”。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老子告诫人们不要去争强好胜,也不要去争权夺利,而且要做到无执、无著、无欲、无求。只有这样,人才不会被各种欲望牵着鼻子走,才能摆脱痛苦。另一方面,老子有告诉我们:你只有不去刻意地追求和执著,才能得到比想要的。你越是追求,越是偏执,越是得不到。正如老子说的:执者,失之;为之,败之。

    这里,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老庄让人们柔弱,追求无用,其实都不过是障碍法。其真实的目的和动机是让人们假装柔弱和无用,最终实现刚强和有用的目的。看似“无为”,其实是要实现其“无不为”的目的。你即使强,也要装不强,这叫谦虚;你不弱,也要装弱,这叫策略;你在前面,也要装在后面,这叫作手腕。只不过,阴谋家的“装”叫“韬晦”,老百姓的“装”叫“装蒜”,统治者的“装”叫“礼贤下士”。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都是“装孙子”。总之一句话,你只有“装孙子”,才能不成为“孙子”。难怪现代的张舜徽说:“整本《道德经》,不外一个字。”而南宋的大哲学家朱熹更是一针见血地说:“老子最心毒。”

     有例为证。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军吴起,领兵打仗一点也不讲究特权。有个士兵换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痛哭说:“当年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 他该死在哪里了。”吴起靠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动别人,别人自然就会为之卖命。而后者,也许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资治通鉴》中说:“吴起为将,使士兵乐死。”这里,一个“乐”字,真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真是杀人不见血啊!在这里,道德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手段。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句话说的是刘备在“创业”期间发生的一件事。   

经过当阳一战,刘备损失极为惨重,幸好随后不久,事情有了转机:赵云从千军万马中,九死一生地救出了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按常理,刘备应该泪流满面把儿子抱在怀中,要知道刘备漂泊大半生,毕竟只有这一点骨血!然而,刘备一把接过孩子不是抱在怀里,而是立即将他扔在地上,不仅如此,他还骂那个尚不知人事的孩子:为了你,几乎损我一员大将!其实,大家都知道刘备在演戏,他是在做戏给赵云看。赵云,则早已感动得涕泪皆下了。从这件小事来看,刘备在收买人心上下的功夫是够到位了。难怪赵云后来效忠刘备至死,难怪刘备这个卖草鞋的最后能得一分天下。

由此可见,刘备摔孩子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虚伪的,但从这件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这至少也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而耍用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些历史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确切的理解了“道德至上”和“道德杀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中并存了。

 其实何止历史故事,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装”不也是到处存在吗?有些“装”是善意的,有些是恶意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只要看着顺心,听着顺耳,做着顺意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