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海派旗袍----品茗识味先生

(2020-11-20 13:26:00)
标签:

旗袍论坛

分类: 旗袍文化

    网络有时是个缘,在茫茫网海中无意间会遇到知音。因为喜欢旗袍,我在开博十年多时间里大概编辑了1500多篇博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旗袍的文章和信息,为此得到了品茗识味(网名)先生的默默关注。后来我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一位资深旗袍爱好者,并且我在网络上搜索到其有关信息,原来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电渣冶金专家,从核电站到核潜艇,再到航空母舰,他的“电渣重熔大钢锭”解了无米之炊。就是这样一位卓有贡献的技术专家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旗袍情有独钟。在第二届沪港名媛旗袍珍品展论坛中他有两篇文章被入选,并积极参与了展会的有关工作。

      在一个暖阳的中午,我和兰珍姐有机会听着品茗识味先生对旗袍的诠释和感悟,让我们对这位良师益友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闲话海派旗袍----品茗识味先生
                     品茗识味先生与名媛老旗袍收藏家宋路霞老师、上海老旗袍珍品展理事周铁芝女士

闲话海派旗袍----品茗识味先生
                                                     我和兰珍姐与品茗识味先生小聚

    下面我转载(节选)品茗识味先生的文章------

    旗袍,通常是指民国以后的一种中国女装式样,是由中国传统袍服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是最能衬托和彰显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流行了20多年。

    文献资料显示,旗袍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两汉的深衣(甚至西周的麻布窄形筒装)。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而是上衣下裳连为一体的服装,这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又一形制,即上下连属制。深衣后来演变成袍服。袍是人类文明初始时期的简易服装,大量的资料表明,袍子不仅中国古代有(早到战国时期的战袍),而且古巴比伦、古埃及也有。这在很多古迹书画、雕塑中都有反映。

    从1898年光绪下令解除女子缠足恶习的“天足运动”到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通过的《禁革妇女束胸》的“天乳运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女性自主权大大增强,给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时尚变迁带来巨变。

    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二截穿衣”。一截穿衣和二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民国初的上海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排斥女性化的一切,认为旧时女性服饰“上衣下裳”的“两截衣”,是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而一体式的袍服却几乎是男性的专利。

    民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民国旗袍风行,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很重要的起因是民国初新潮女子寻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争女权争平等,效仿穿男子长衫。在民国,长袍已演变成长衫,长衫是男子社会地位的象征,是民国时期一道独特的景观。长衫其形制为立领,大襟右衽,上下一体,长至踝上两寸左右,下摆左右两侧开衩。民国初,上海出现了穿长袍的女子。起初只有少数时髦女性,后渐渐增多,最终满大街的女人都穿起了长袍。这种长袍,因形制上与清代旗女的袍服有几分相似,被人称为“旗袍”。她们穿的长袍,其实模仿的不是旗女之袍,而是身边父兄们所穿的长衫,是把长衫给女装化了。上海女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追求平等进步,穿上本该属于男性的长袍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满、汉两族妇女的服饰向来是互不干扰,各不相犯的,旗女之袍,里面是穿裤子的。再说,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排满激烈,满族妇女因为性命关系,也大都改穿汉服了。上海女子穿的这种服装尽管有着旗袍的名称,倒不是为了效忠满清,提倡复辟,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是对男装的仿效。上海这样的城市,也不会去追随那过去的时代,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以及后来广东、香港、台湾等南方女性在接受了旗袍之后,都不称之为“旗袍”而把它叫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名称混为一词,显然这是认定其来源与男子长衫有关。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还有人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倡导改名为“祺袍”。之所以最后还是叫“旗袍”,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于是“旗袍”的称呼就流传开了。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贵妇、名媛、才女、太太、小姐、摩登女郎,无不对旗袍钟爱有加,在普通市民中也很流行。那时,不管是老妪徐娘还是妙龄花季,日常着装都是旗袍,年轻姑娘出门、老太太去买菜,都穿旗袍。不管是家庭妇女还是劳动人民,甚至小女孩,只要会站立就开始穿旗袍了,女子学校的校服也是旗袍款。旗袍,似乎此物只应这里有,街上的女人,穿着花色不同的旗袍,能把上海每一条弄堂都染成彩色的。

    上海作为中国的门户城市,一直以其东方传统韵味和西方时尚气质的完美结合为世人所称道。海派旗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既具东方韵味,又讲究“九翘三弯”。她藏而不露,却又玲珑娇媚;她中西合璧,却又风情万种;她时尚而又传统,古典而又海派;她养眼而又不张扬,典雅而又不陈旧。上海把旗袍的风韵演绎到了极致,上海的一衣一扣,足以影响全国。上世纪3、40年代,有流行于世的歌谣:“服装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这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那么,旗袍的“旗”似应为旗帜的旗,“旗帜”是榜样是楷模,旗者,开风气之先,引领新潮流也。

    旗袍是真正融入世界服饰潮流的中国时装,在大的时尚体系中,旗袍并没有消失过,它一直是时尚舞台的一个精灵,对当代服饰时尚产生重大影响。当下西方服饰设计界有这样的说法,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可见集传统中国元素之精髓的旗袍的魅力。旗袍一直受到国际设计大师如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范思哲(Gianni Versace)、皮尔·卡丹 (Pierre Cardin)的宠爱,皮尔·卡丹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旗袍。”一些世界级的设计大师,把旗袍元素跟晚礼服结合起来,将高领、斜襟、收腰、下摆开衩等加以应用,设计出的带有旗袍风味的流行时装一直受到影星、上流社会女性的青睐。在国际时尚舞台,总能看到旗袍摇曳的身影,奢侈品品牌迪奥(Dior)也推出一系列以中国20世纪30年代女影星的衣着为摹本的旗袍变形设计,1997年,好莱坞巨星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就曾穿着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设计的鹅黄绣花旗袍,款款走上奥斯卡(The Oscars)红地毯。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是美丽、优雅、高贵的象征,永不湮灭于时光中的时尚偶像,曾多次身着旗袍出席重大场合,很少有西方人能像她那样将中国旗袍演绎得如此优雅温婉迷人。红了30年的传奇超模凯特·摩丝(Kate Moss),钟爱旗袍,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也穿旗袍,她是少有的穿旗袍而不违和的欧洲人。

    旗袍被断层了几十年,今天大多数爱美女性只是简单地穿上了漂亮的旗袍,却忽视了旗袍本身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旗袍的礼仪知识。

    文明社会的开始是因为人类在劳动中延伸出了可以遮风挡雨可以遮羞的衣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除了本身的功能外还同时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的附加内容,这就是集个人的教养、知识、审美、品位于一身的服饰文化。旗袍原是代表了中国女性规范端庄、追逐时尚的一个时代特征,她应该是娴静的,含蓄的,婉约的,典雅的。因此,不雅的言行举止,不得体的搭配和妆容,满眼的花里胡哨和喧哗的场面都是与旗袍格格不入的,穿旗袍也并不是要显示惊艳和热闹,更要摈弃风尘味。如今,撑着伞,摇着扇,开着高衩,浓妆艳抹,成群结队在马路上走秀,就像游行,除了热闹,呈现给社会的是一道没有文化含量的“疯景”,给人完全没有旗袍那种高雅、温婉、含蓄、安静的感觉和韵味,更无法让人体验旗袍的内在文化底蕴,那些走秀的参与者不啻换上了一件旗袍在跳广场舞。

    希望旗袍能成为提高女性综合素养的载体,能使更多女性内外兼修,优雅前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