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前参加海燕博客海韵旗袍会会长刘秋雁女士举办的
《旗袍故事》活动中,我喜出望外地又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陈奇老师。
这不禁让我的思绪再回到40年前曾与陈奇老师交往的一段故事。
那还是1977年的事,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化纤七厂工作,没多久担任了厂团书记。当年我厂被评为全市“工业学大庆”排头兵,厂团组织也被团市委评为先进,所以,我有机会参加了在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团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很广,其中就有陈奇老师的朗诵讲座。记得陈奇老师当时饱含深情的朗诵了一首诗,诗的内容大致是一位妈妈给自己非亲生的女儿讲一对革命夫妇解放前夕忍痛舍下襁褓的女婴和敌人英勇斗争而牺牲的故事,当最后女儿知道这对革命夫妇就是自己的父母时,妈妈和女儿相拥,她们的情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陈奇老师声情并茂、生动传神的朗诵征服了全场,大家都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深深的感动着,而我更是激情涌动。
培训班结束后我回到厂里,正值要筹办一个团员青年文艺活动,我脑海里顿时就闪现出陈奇老师的这段朗诵。但是到哪里找到这段朗诵稿呢,迫切之中我就试着给陈奇老师写了一封求助信,寄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信发出后,我不抱有太多的希望,一则觉得陈奇老师不一定会收到此信,再则想到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工作一定日理万机,应接不暇,哪有空回复一位素不相识的小青年呢?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一个月,我惊喜的收到陈奇老师的亲笔回信,信中她告诉我,因为最近演出任务忙,加上到外地看望欠恙的母亲,所以迟复请见谅。她还说,这首诗朴实无华,情感递进,很适合女孩子朗诵。信中,她还用另一张纸亲笔端端正正的抄写了这首诗。当我打开这封信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陈奇老师的这种人格魅力而感动。从此,陈奇老师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每当她出演角色,我都会仔细认真端看。她在电影《药》《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与电视剧《生命之光》《十六岁的花季》《上海一家人》《孽债》等数十部影、视、话剧中成功塑造了各类角色,形声俱佳,众皆赞赏。虽然她大多都是演配角,但惟妙惟肖的演技让影视剧增亮添色。
这事已经过去40年了,但我脑海里始终没有抹去这段珍贵的记忆。当我知道陈奇老师会来参加《旗袍故事》活动,心想一定要向她当面表达自己珍藏40年的谢意。当刘秋雁会长知道这段故事后,特地安排我去会场大门口迎接陈奇老师。那天细雨蒙蒙,陈奇老师独自打的来到会场,见她下车我马上就迎候上去。我挽着她一起上楼,并把这段故事说给她听。陈奇老师静静地听着频频点头,她也略有所思轻声细语的说,你看都40年了,时间过得好快!陈奇老师告诉我,今年她已经88岁了。我问她,您现在还演戏吗?她说,有好片子还会演。还会受邀参加一些活动。
在活动现场,陈奇老师上台朗诵了毛主席诗词《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的朗诵赢得全场一片掌声。其实,这首诗也是对陈奇老师的真实写照和恰如其分的赞美。看着陈奇老师胸前挂着一枚金灿灿的党徽,感受着她深入民众,平易近人的品质,我对这位著名的表演老艺术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